一只补碗留下的历史见证

一只补碗留下的历史见证

秋祫杂文2025-04-12 00:36:03
我是一个民间厨子,从我做厨子起,这十几个年头就没少奔波于周围的城镇和乡村之间,可以说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镇角村落,而这么多年的奔波我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碗;一只大号汤碗裂成两半,由补碗匠用铜钉打眼连接
我是一个民间厨子,从我做厨子起,这十几个年头就没少奔波于周围的城镇和乡村之间,可以说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镇角村落,而这么多年的奔波我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碗;一只大号汤碗裂成两半,由补碗匠用铜钉打眼连接,竟然装水不漏,盛菜不裂。据主人说,这碗在他们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为了留着回忆过去的艰苦岁月一直没舍得扔。然而,我们每个从中年走过来的人,看了此碗,一般都会立刻从脑海里掠过一阵来自村头或是深巷的吆喝声:“补……锅……补……碗……咯,磨剪子刀……锵铲刀……来……”。随着吆喝声由远而近,一个挑着什匠器的老人步履艰难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村民们立刻从茅草屋内捧出早已被孩子摔碎成几片的瓷瓦片聚集在修补匠的小摊前.补碗,是贫穷生活的写照。余秋雨在一篇散文里写道,一个满是杨梅的小山村,梅子黄时孩子们最快乐———能爬上树吃得撑爆肚子。时节一过,挨饿的日子又像上咒般紧跟而来。山里偶尔也会传来孩子的哭声,就因为他打破了一个粗瓷碗。贫穷的乡亲已顾及不到心疼孩子的无心,悲哀的愁云全笼罩在破碎的碗上,和难以咀嚼下咽的苦涩。这时山里就常有补碗的吆喝声,填补孩子的哭声,清脆悦耳。
儿时的记忆里,自己也常不小心摔碎碗,那时的碗花色单调,记得家里只有蓝边三连碗和青花大斗碗.三连碗用来吃饭,青花大斗碗用来装菜,小时侯的饭菜吃起来很香甜,一碗粗糙米饭,一碗稀菜叶汤,那汤青绿透彻,一眼能见碗底.可菜香浓郁,清醇的青香,没有油腻.并且还有一股碗外铜钉的味道儿.
补碗匠来补碗,大人小孩都来看.镶上一个铜钉一分钱,若讨价还价,也可以三个铜钉两分钱。先从打磨钻孔,尔后再把铜钉锭上。在碗上钻孔时,要十分小心谨慎,钻深了不行,钻浅了也不行。一般的钻子是钻不了瓷器上的洞,补碗要的是金刚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追溯六十年代前,碗几乎只限一人一只,装菜的有三五个就不错了,更没有盘盘碟碟的,碗摔坏了,补了再用,用坏了再补。就这样补补钉钉,有的碗要补得三五次,嘴唇碰在上面杠疼。
而碗则是人们最缺少不了的物件,从古到今,碗不仅是人们用来吃饭喝汤之用,现在碗还成为了人们的行头语:铁饭碗、金饭碗、泥饭碗。老百姓吃的是泥饭碗;事业单位吃的是铁饭碗;高层领导吃的是金饭碗。有个好行当就有个好饭碗。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捧的是红色饭碗。此饭碗颜色艳丽,催催逼人,一只红色饭碗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人才损失和经济损失。这也是十年错误路线给国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
随着改革开放,补碗匠已经消失,破碎的碗不再补起。碎了就扔,扔了再买,买来的碗也都是新颖别致;瓷瓦雪白,光滑靓丽,做工讲究。现在不但是瓷器碗漂亮花样玲珑,别具一格的玻璃碗也是多种多样。现在的碗不久用来吃饭,且更具有观赏性和收藏的价值。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