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之路,何去何从

中国文学之路,何去何从

夸丽杂文2025-04-12 11:19:23
我不知道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抑或几百年,中国的文学作品还有几本能被称得上具有文学价值意义的。我不是文学评论家,然而对于每一个爱好文学的人,他就有责任去关心自己国家的文学发展情况。和ⅩⅩ初次成为好友,是偶然

我不知道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抑或几百年,中国的文学作品还有几本能被称得上具有文学价值意义的。我不是文学评论家,然而对于每一个爱好文学的人,他就有责任去关心自己国家的文学发展情况。

和ⅩⅩ初次成为好友,是偶然在一个文学创作的QQ群里相互认识的。因为出于文学的爱好,我们彼此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ⅩⅩ今年17岁,是上海一所高校里的高二文科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很“落魄”,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去看他的文章。我看过他的几篇文章,文字功底相当不错,颇具像出自一位大作家之手。然而他不断向我诉苦,他说他的文章充其量只算些市井之作,只能供人消遣,而不值得欣赏或思考。因为他自己也清楚,中国人现在物质丰富了,正全身心投入到物质生活中去,正将那些有价值的文学名作渐渐淡忘,换回地是去看些毫无用处的书籍。尽管我一再让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有足够的信心,但他仍然耿耿于怀。我和他交流了几个小时,在这几个小时中,我越发地感觉到中国的文学正一步一步走向衰亡。

虽然ⅩⅩ只是个名不经传的中学生,但他已有一部小说在网上连载了,还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了。他跟我说,他在网上发文章不得不把自己的实际年龄从17岁改成28岁,因为现在没有一个人会喜欢看一个“幼稚孩子”写的文章。关于这点,我曾举韩寒的例子去反驳他,但被他一下子驳倒了:那毕竟是少数。我也清楚,若不是因为韩寒的《杯中窥人》或者《三重门》出了名,他的文章即使再好,恐怕他的写作天赋也难以被人发现。于是关于年龄和文学作品就直接产生了关系。

中国少有能在同一个时期里出现一大批少年天才作家的。但最近几年,所谓的“少年天才作家”却层出不穷。在我看来,那些被冠以“少年天才作家”头衔也只不过是年纪轻了一点,长篇小说出版了几部再或者写了什么轰动全国的文章等等得到社会的一时认可,继而就理所当然被捧为“少年天才作家”了。等到以后写的文章即使再坏,也会有人把它当作具有启发性有创新性的大作了。殊不知,“名人效应”就是这样。需要说明的是,年龄的大小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作品的好坏,但往往不是如此。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喜欢看这个年龄阶段人的作品就认为这些作品好,而另一部分人对这一年龄阶段人的作品则毫无兴趣就认为作品坏。于是常常形成一种潜在意识,只依据年龄选择作品。

举个例子,譬如初中生只喜欢看些同龄人的作文,像《中学生作文》等等。而对于那些真正出自大家之手的文章则熟视无睹。而对于成人,他们往往只关注那些大人们的作品,对于儿童文学则置之不理。中国教育部向中国的学生推荐作品时也形成了这样一种误区。规定你们这一年级的学生读哪些就哪些,其它不读也不要紧,考试也只会考这些作品。这样的思维定势,只会让人的水平死死限定在这一小范围里。当然我不是提倡小学生去看《史记》或《红楼梦》等书,这还需要跟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

ⅩⅩ网友为什么把自己的真实年龄改为28岁,就是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意识。这样,文学作品因年龄的差距形成两极分化,你看这一年龄阶段的,我顾我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家互不干扰。久而久之,文学作品不能被广泛地了解和学习,甚至产生了疏远之情了。

另一个突出问题则是国人正渐渐忘掉那些有价值的名作。现在物质丰富了,他们往往就堕落在里面。但首先,我说的是一小撮人,我想不至于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倾向的。

ⅩⅩ说,他的一部作品还不如一本三级的书来得好。因为国人看三级看激动了,就上了瘾,对于该读的却反而有厌倦之情。现在市场上还公然摆放着那些低俗的书籍,价格贵反而能一抢而空。这让我大吃一惊,国民的思想素质正在退化了吗?他们不去看正经的书,跟着去抢“三级”书,让人百思不解。但实际上问题就在于思想的退化必然导致文化的退化,从而导致这种畸形思想的产生。如果i照此长久下去,中国将没有一本好书能卖得出去,文学也谈不上发展。

我敢大胆预言,如果中国人继续采取这种对文学冷漠的态度,那么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抑或几百年,那些真正的文学名著将会在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中走向消亡。当然文学的发展是由各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我只是一家之谈。但我不想看到在我这一代人就经历了文学的萧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