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例说

阅读例说

是人杂文2025-04-26 04:17:38
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中,思维的切入角度,或者叫思维方式,或者叫思维习惯,这是阅读训练很重要的内容。《出家》是篇耐读的小小说。但在琢磨时,如果切入角度不妥,就会误入歧途。我们大家可能都熟悉郭达的小品《婚姻介
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中,思维的切入角度,或者叫思维方式,或者叫思维习惯,这是阅读训练很重要的内容。《出家》是篇耐读的小小说。但在琢磨时,如果切入角度不妥,就会误入歧途。
我们大家可能都熟悉郭达的小品《婚姻介绍所》。里面讲了个小幽黙,说是国王宣布:如果谁能从鳄鱼池中游到对岸,就把公主嫁给谁。话音刚落,只听“扑通”一声,一个小伙子已拼命地向鳄鱼池对岸游去。国王很高兴。可小伙子一上岸,却说了句:是谁把我推下去的。这个小幽默确实挺幽默的。可小品中的男女婚配对象,硬是追着介绍人问,究竟是谁把小伙子推下去的。这就是不懂幽默,不懂阅读了。在这里,是不用管谁把小伙子推下去的,我们只要知道,小伙子不是主动跳下去的就够了。它才是这个小幽默的幽默点。
也就是说,我们弄清楚每一种表达样式的特点是阅读的基础。像小小说,虽小但仍是小说。也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所以,我们读小小说,首先仍要立足解读人物形象。
现在,我们来看《出家》一文。
我先要告诉的是,在这篇中,妙生师傅“当年的苦衷”和她为什么就自杀了,不是追究的重点。
重点是先要分析妙镜其人。也就是阅读本篇的切入角度。
文中对妙镜的描写,是通过对比来写的。一是和“佛门弟子”流浪猫对比的。俗话说,对牛弹琴。畜生是听不懂人话,更听不了音乐。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流浪猫,被妙生师傅训化了。听到佛经时,还“样子甚为虔诚”。而作为人的慧镜,怎么也被妙生师傅教化不了。所以,当慧镜给人瞧病,妙生师傅就念经,却“大有井水不犯河水的意思”。所以,慧镜有了贪念时,妙生师傅说,这白雀庵容不得你时,竟然和师傅翻脸,说要赶她走,没门。所以,后来就有了谣言。她要反客为主。真是畜生不如。
二是和妙生师傅对比。慧镜筹钱,是在白龙潭一家一户化来的。表面上看,她还真有面子,好像是人们认可了她的瞧病,是对她的支持。其实不然。不要忘了,妙生是慧镜的师傅。不要忘了妙生师傅在白龙潭的人缘。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再深究一下。白雀庵为什么小,大庙为什么在城里。妙生师傅为什么几十年还是没有积蓄。只能是白龙潭的人们不富有。现在再看慧镜的主意和作为,我认为实实在在是扰民。因此,妙生师傅先是不同意,后来是不参与。可慧镜最后要私吞结余的善款。此时慧镜所谓“修缮、扩建”“再多请几尊大佛回来”的真面目完完全全暴露出来了。在她心,从来就没有佛,更谈不上有师傅了,有的只是钱。为了钱,家庭破裂了;为了钱,师徒情不要了,甚而要逼走师傅。给师傅造了“十分歹毒”的传言。真是天理难容。
说到慧镜和妙生师傅还有一层师徒关系。那应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是妙生师傅在慧镜落难时救了慧镜。落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落难。送她进精神病院,是有点不妥,可与让她整天害人相比,我觉得慧镜原来家里的这个男人好伟大呀。所以,妙生师傅的这个救也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救。应是佛家意义上的救。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是十恶不赦的人。而慧镜毕竟是个“师娘”,你说妙生师傅能不救吗?
可是,能救得了流浪猫的妙生师傅,怎就救不了人呢?这是我们阅读这篇小小说时深究的一个切入点。
文学写作,有时候就是要把无价值的,把丑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越是丑的东西越能激发人们的美好愿望。慧镜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当然往往是在对比中完成的。
因此,阅读《出家》的核心的环节是要分析妙生师傅其人。
前边分析了慧镜,现在分析妙生师傅就容易得多了。妙生师傅是深得佛家教义的。收慧镜时,其实她不是“心软”,是佛让她如此。不收就不是佛家弟子了。因为,慧镜先前所做的一切,就是一个贪字。妙生师傅要用善来教化。善在某种意义上是佛理的核心。可惜的是妙生师傅教化方法不当,慧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借修庙给“合法”化。后来简直是明目张胆。但妙生师傅还是不甘心,所以就用了自己所能做的最后一招——死。
说到这,有人肯定不能接受。所以我首先要说,如果她要死,早
在来白雀庵时就死了。还要等到今天吗?因为如能在大庙继续待下去,能把她送到这儿来?如在大庙这个和尚堆说不清道不白。来这儿就说清了,如果硬要说是说清了,那说清楚了的是和尚,而不是妙生师傅。更何况她师弟在数十年之后还痛哭着说“当年的初衷”。如果妙生师傅自己是干净的,数十年前已有人在借题说话了。数十年前一个妙龄姑娘都能挺今天却不能挺?可能有人还要说,那时妙生师傅的面前没有经济问题。如果是这样,那就更不能死了。死了,这不正坐实了经济问题吗?
所以,死是一种化解。这就是“出家”人的价值。
所以,无论从俗世的角度,还是从佛家的角度,妙生师傅都是了不起响响当当的人物。
这才是作者给我们读者奉献的人物形象:一个有这样或那样不足却让读者感动的形象,一个没有小爱只有大爱的善的形象。
最后,说个题外话。如果从这篇小小说中读出不可纵恶也不算过外。因为形象性的东西本来就是多解的。妙生师傅知道慧镜以前是个“师娘”的。那如果在慧镜刚刚在庵中给人瞧病时就加以干涉,把白
雀庵不容你说出来,那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了。像这种事,等事情坐大了再处理,就不好办了。慧镜最后是反客为主,“她笔直着腰杆说:‘修建白雀庵,上上下下你没出一分力,要想赶我走,没门!’”庙里的事是大家的事。慧镜的男人送她去精神病院,那是家事,旁人插不上手。因此,只有惋惜。现在出现了谣言。问题复杂化了。也就是不可收拾了。也只有用死招了。

原文:
《出家》
邵孤城

虞城人大多是不知道白龙潭的白雀庵的。
白雀庵小,也就只供观世音一尊菩萨。
太小,也就只有一位师太主持全局。
这位师太法名妙生,但你要叫妙生师太,她不会答理你的。你得叫她妙生师傅,这么叫,她才应你。
妙生师傅是什么时候来白雀庵的,也没人能记得一个确切的年份了,上了年纪的人都说,妙生师傅刚来的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