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拔无望就捞一把”折射官场“天花板”之痛
9月25日,新华网转载了检察日报《宜宾落马副市长:感觉提拔无望,就想换届捞一把》一文,是四川省宜宾市原副市长陈光礼反思自己当初受贿的错误心态。据报道,2002年10月至2009年2月,陈光礼在担任四川
9月25日,新华网转载了检察日报《宜宾落马副市长:感觉提拔无望,就想换届捞一把》一文,是四川省宜宾市原副市长陈光礼反思自己当初受贿的错误心态。据报道,2002年10月至2009年2月,陈光礼在担任四川省达县县委书记和宜宾市副市长期间,利用在达县主持全面工作和在宜宾市分管城市规划建设等职务上的便利,为11个单位或个人在争取项目、工程建设、协调施工事宜、推进施工进度、资金拨付、人事安排等方面谋取利益,先后收受请托人送的人民币2222万元、美金10万元、港币10万元以及价值人民币103万元的越野车一辆。2010年12月29日,四川省资阳市中级法院判处陈光礼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反思自己的罪过时,陈光礼写了一段值得深思、值得警醒的大实话——“感觉提拔无望,就有了换届捞一把的想法”。其实陈光礼这样的“想法”不只是他一个,广重集团原董事局主席王胜杰曾这么抱怨过,因未当过副市长而大开贪戒;原四川省交通厅长刘中山也自诩曾是清官,可参选副省长落选后便心态严重失衡。记得重庆市原司法局长文强为自己推脱违法乱纪事实时,更是发出雷人之语:“升官不成便腐败”,这不仅是在向组织抱怨和撒娇,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政治讹诈了。他们遇到的问题,正是近年来媒体热议的官场“天花板”现象。
笔者在百度上检索发现,所谓“天花板”现象是指在干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空间便会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状况。这种比喻的确形象。天花板本是个很普通的词,但用在官场上就不一样了,那些晋升无望的官员被称为“天花板官员”,意思就是上面顶到头了。造成“天花板”困局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制度安排、学历问题、年龄因素等等。面对“天花板”,如果不能理性应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负面心态,轻者因此丧失工作动力、得过且过,重者可能以权谋私、走入歧途。很显然,陈光礼觉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提拔无望、狠捞一把”,是典型的“以权谋私、走入歧途”型“天花板”干部。
这种“天花板”干部在“59”现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谓“59”现象,就是在接近离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中,有的人感到自己快要退下来了,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辛苦了一辈子,要抓紧机会捞一把,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许多落马高官都如此。但是“天花板”现象并不关乎年龄,深层次的原因是几乎可以呼风唤雨的权力,是制度和制度执行的漏洞。陈光礼是1963年出生的,正是年富力强、干事创业的时候,按说还不会退休,只因“2007年换届,我在达县工作也满一届了,感觉自己提拔无望,回老家工作也无望,换届后可能就是到市级某部门工作而已。”于是陈光礼就有了“换届捞一把”的想法,认为现在不收钱今后就没有机会了。如此看来,不仅59岁者面临退下来就有“抓住机遇”捞一把的想法,年轻者因为初生牛犊也会低龄冒险成为腐败分子,各种不同年龄段的职务犯罪都会因为各自的年龄特征产生诸如36岁、49岁……“天花板”现象。
破解“天花板”困局,不仅需要“天花板”干部摆正心态,更需要干部体制改革深化。比如对干部提拔和任职年龄的规定,有的地方和部门过于机械化,导致一些经验丰富的干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这些干部出现“天花板”心理。从陈光礼的犯罪轨迹看,个人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提醒有关部门,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大胆使用经过长期锻炼和考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而对理想信念不坚定、只为自己前途考虑的人坚决不能用;必须坚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干部要长期跟踪其思想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研究解决有的干部“提升无望就腐败”的问题,一方面要做好相关干部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实行更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给干部发挥聪明才干提供更大的空间。只有这样,“提拔无望就捞一把”型的“天花板”干部才不会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