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君的奥妙
《庄子·人世间》一文,是专门讲述处世之道的好文章,开篇讲述了颜回求教孔子的一个故事,把“伴君如伴虎”、事君的艰难描述的淋漓尽致。故事是这样展开的:魏国的国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
《庄子·人世间》一文,是专门讲述处世之道的好文章,开篇讲述了颜回求教孔子的一个故事,把“伴君如伴虎”、事君的艰难描述的淋漓尽致。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魏国的国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也就是说:魏国的国王年轻,办事专断;轻率地处理政事,却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轻率地役使百姓使人民大量死亡,死人遍及全国不可称数,就像大泽中的草芥一样,百姓都失去了可以归往的地方。
于是、颜回想出山,帮助魏国的国王治理这个混乱的国家,向老师孔子辞行。
孔子忧心忡忡,警告颜回:你恐怕去到卫国就会遭到杀害啊!
颜回不解。
孔子解释道: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辩是非。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在魏君面前,你无非是两条路,一条、是劝谏、一条、是听任。
如果你选择劝谏:你虽然能够做到德行纯厚诚实笃守,可未必能和魏君声气相通,你虽然不争名声,可未必能得到魏君的理解。而勉强把仁义和规范之类的言辞述说于魏君面前,这就好比用魏君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你这样怎么不会遭到魏君的伤害呀!
如果你选择听任:那就是俯就,内心也就姑且认同卫君的所作所为了。这样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称之为错上加错。有了依顺他的开始,以后顺从他的旨意便会没完没了。
因此、你想改变魏国的现状,就一定会劝谏,而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进言,那么一定会死在这位暴君面前。
庄子举了夏桀杀害敢于直谏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力谏的叔叔比干两个例子,说明:既是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以臣下的地位抚爱人君的百姓的关龙逢、比干也会被君王杀害,这是因为,在他们爱抚百姓的同时,也以臣下的地位违逆了他们的国君,所以他们的国君就因为他们道德修养高尚而排斥他们、杀害了他们。
孔子问颜回:你想到魏国去,一定有你的依据,你说说看。
颜回说:我外表端庄内心虚豁,勤奋努力终始如一。
孔子摇头:唉,这怎么可以呢!卫君刚猛暴烈盛气露于言表,而且喜怒无常,人们都不敢有丝毫违背他的地方,他也借此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以此来放纵他的欲望。你那样的想法怎么能行得通呢?
颜回说:如此,那我就内心秉正诚直而外表俯首曲就。
孔子连连摇头:唉,怎么可以呢?魏君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你这样做又怎么能感化他呢!你好像是太执着于自己内心成见的人哩。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冒昧地向老师求教方策。
孔子说:心斋。
颜回不解:什么是心斋?
孔子: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颜回似有所悟。
孔子继续讲解:假如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卫君能采纳你,就阐明你的观点,不能采纳你就停止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那么就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
说到底,孔子教给颜回的,就是在魏君面前一个无所求的心态,无可无不可的境界:你听的进去我就讲,你听不进去我不吭气,你照我的意见办了,成了、我不求功;你不照我的意见办了,砸了、我没有过。
既是你的魏国一统天下,与我何干?
既是你的魏国天塌地陷,与我何干!
既是魏国的君王是一只残暴的老虎,他又会拿对他无害的颜回如何?
这就是伴君的办法!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