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女人味的日本人和有些男人味的中国人

有些女人味的日本人和有些男人味的中国人

采席杂文2025-09-25 02:02:42
很久没跟日本人打交道了,结了婚后就生孩子,女人生了孩子眼中很难容得下太多的其它,连老公都偶尔会抱怨本太太因为带孩子而冷落了他。其实,过去也没跟日本人打过交道,只是看电视呀,书呀之类的东西一不小心就跟他
很久没跟日本人打交道了,结了婚后就生孩子,女人生了孩子眼中很难容得下太多的其它,连老公都偶尔会抱怨本太太因为带孩子而冷落了他。其实,过去也没跟日本人打过交道,只是看电视呀,书呀之类的东西一不小心就跟他们撞上了,每次撞上就像在跟他们打交道。
我们这代人对日本人的感情是相当矛盾的,很小的时候看露天电影时,电影里最坏的蛋要数日本人了。每次看《铁道游击队》、《地道战》之类的电影恨不得电影一开幕就把日本鬼子集体给枪毙了,省得他们接下来在咱中国横行霸道,烧杀抢掠做尽了伤天害理的大坏事。战争让人的良知泯灭,战争片也有这样的效果,看见自己人被杀你会满腔恕火,恨透了那杀人的刽子手,总想抢前一步把对方先杀了,消灭敌人难道不是在杀人?人与人玩起杀人游戏来多残忍。
等到我念书的时候,日本人创作的“铁臂阿童木”——一个充满着正义感的机器人在我家的电视里飞来飞去时,我感觉此时的日本人非彼时的日本人,大概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原故吧,我对这个日本人充满着好感,那时我想,这小子真聪明,这样的故事他怎么想得出来呢?有一天,人类社会真的会变成那样吗?那要等多长时间啊,这样长时间之后的事情他都能预想到,真是了不起啊!这样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中国人要是也能做出几件多好,我迫切的希望我们国家也有一群精英能对长远的未来做出更多更杰出的设想,我这么想有些虚荣的成份,我想中国和日本离的这么近,有一天我很可能会和日本人见上面,交上朋友,当我和我的日本朋友开始吹牛的时候,他提到他们的艺术家创造了阿童木,我能够很得意地说出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什么、什么,我很想在和日本朋友的吹牛比赛中赢的他灰头土脸,我当然知道那些了不起的创造是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跟我没什么关系,但只要是中国人的光荣,我就感觉也有一份我的光荣。往现实点说,这个日本人聪明可爱,要是他那个过去欺负了我们的兄弟唆使他合伙来欺负我们,如果我们没点真功夫能对付得了他们兄弟俩么。
还记得,有阵子一群打排球的日本姑娘也钻进过我家电视,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我和我的闺密及我家周围的那些小女生统统变成了小鹿纯子的超级粉丝,我们天天围着她转,她笑,我们就开心;她伤心,我们准难过;她天天玩排球,越玩越酷,越玩越绚。我们也学着她玩,没有排球做纸球,把纸球挂的高高的天天练扣球,一排小女生,这个扣了几下,下一个接着扣,个个都希望有一天也加入个什么排球队。
总感觉和阿信很熟,这不仅是因为曾经在电视里看过她一生的故事,还看过她的原形和田加津女士写的自传。那是一个想念大学却被父亲强制剥夺这种权利并且非常于心不甘地被父亲逼迫嫁给家里伙计的日本女人,在不和谐、不如意的人生中慢慢适应环境,学做母亲,学做妻子,学做生意,信奉“爱的奉献”,和那个曾经并不相爱的丈夫用一根扁担挑出了日本八佰伴这家跨国公司的感人故事。
还有《血凝》中的幸子、光夫及其家人,《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哥,这些都是多么可爱的日本人哪。是的,我感觉我曾经和日本人打过交道,他们坏时像恶魔,好时像天使。
现在许多年轻人对日本人极端的仇视,极端的不友好,我想这些极端行为不会平白无辜的产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两国人民能不能在今后的日子里相处的更好些?
像我这样既憎恨过日本人的魔鬼面目,又喜欢过日本人天使性情的人不容易对他们产生极端情绪。魔鬼与天使本来就是人性中潜伏的两种客观因子,对于和我们相处的人群轻率的将他们判定为魔鬼或天使都有失公允。如果彼此能让对方表现的如各自的希望,能从对方相处与合作中获得极大的快乐与满足,这才是最明智、最了不起的作为。
多年前曾在红袖添香原创文学网站里阅读过一个在日本生活多年酷爱文学创作的中国小伙介绍日本人的一篇文章,他从分析中日作家文学创作的个性差异及两国人民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不同怀疑影响中国人与中本人的是两种渊源迥异的文化。按作者的推理,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与个性差异应该到遥远的古代寻找答案。
我却以为,现今两国人民的摩擦应该到当前各自的生活方式中去寻找原因。任何文化都是人创造的,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这是从生理、心理到个性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我发现,当今中日文化差异完全是男人和女人在各自文化中不同的影响力造成的。日本人受女性影响大,中国人受男性影响大,日本人的个性中女性成份多些,中国人个性中男性成份多些。
我们知道,日本女人到现在都是一结婚就要到家里做家务、养儿育女,她们是专职妈妈,专职厨娘,专职家庭清洁工。日本人为什么会“洁癖”呢?当女人成了专职家庭清洁工她们的许多人生精力必然用来和其他的女人较量谁把各自的家庭收拾的更干净,一代一代的女人相互较量下来,不形成“洁癖”文化才怪。我在阅读日本企业文化书籍时惊叹日本人计算经营成本与管理企业的精细,是谁使日本人做事这样细心呢?是他们的母亲。由于日本的女人是专职的妈妈,日本有许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育妈妈”,她们有足够精力用她们的思维方式、处世之道去教育影响他们的孩子。因为日本妈妈在他们孩子人生塑造个性最关键的时段——从出生到成人,给予了充分的照顾与影响,这就使整个日本人身上或多或少都难以磨灭地深刻着女性个性特征。
和日本人相反,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人的个性中都带有男性色彩,许多有工作的中国妈妈生了孩子后只有四个月左右的产假哺育孩子,没有工作的妈妈,比如农村的妈妈,虽然不受单位时间约束,但也要为了生计出门劳动,中国孩子的成长主要责任大都交给了老师,尽管老师有男有女,但是老师教给孩子的思维方式与理念却带有浓厚的男性个性特点。孔子、老子、孟子、孙子等等那些早就为中国文化做好了模子的人都是男人。只要接受中国的教育就会受这些男人的思想影响,因此,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人的个性也越来越透着男性色彩。就连古代女子多读几本书都会产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更何况当今女子。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人们不难发现,她们尽管大都保持着女性天然的本色,但也不乏男性的个性特点。
人们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的是男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