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村教研把把脉

为农村教研把把脉

夫尊妻贵杂文2025-05-10 13:11:33
二十五年前,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作为立国之本,教育自然也不甘落后,教育界祭起了新课程的大旗,一时间山呼海应,各地学校纷纷开始高举科技魔杖
二十五年前,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作为立国之本,教育自然也不甘落后,教育界祭起了新课程的大旗,一时间山呼海应,各地学校纷纷开始高举科技魔杖,决定以科技促发展,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科技兴校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学研究即教研。
很多地方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教研搞得热火朝天,也确实收到了效果。而一些落后地区在这方面就相形见绌,尤以农村学校为甚。虽也想趁着东风放上一把“纸鸢”,可惜总不见纸鸢飞起来,就算勉强有点高度,也是歪歪扭扭的,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笔者在农村从教十载,长期担任教研组长,于此尝试为农村地区教研把把脉,如能有助于教育之万一,那亦是鄙人之幸。
一:教研之病——浮肿
据多年对本校以及周边兄弟学校的观察,得出结论:当前农村教研大都是走形式,外表光鲜内里却空空如也。
(一)资料齐备,但落实欠佳。
目前国家对教育的关注是众所周知的,为此各级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教育尤其是教研的审查考核力度,要求各个学校要有详尽的档案资料。因此很多农村学校为了准备这些资料是疲于奔命,常常是在检查临近之时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加班加点的准备,等到检查时自然是一应俱全,但很多却都是空架子,有翔实的文档,却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展工作。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学校要求老师每期听课不少于十节,但实际上很多教师的听课纪录都是抄袭的。
(二)形式单一,或只追求形式的多样。
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教研形式都是公开课。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大都准备仓促,对执教老师未予以指导或指导不够,很多时候公开课的质量都并不高,甚至逊色于平时上课的水准。笔者曾听了很多的公开课,要么课堂上声光电满天飞,学生一头雾水,要么干脆是方言教学,完全的老一套,甚至有些课的水准低到连起码的课堂组织都没有。我不敢擅言执教者的态度,但起码这样的公开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徒耗功夫而已。
除了上课质量没有保障,课后的评说也大都走形式。很多的教师怕说执教者的缺点,于是评课常常被溢美之词所笼罩;有些教师也想说不足,但由于缺乏培训,他们尤其是年轻教师往往不知从何说起,也只有点到即止,浮光掠影地一晃而过。笔者参加的评课不下百次,总感觉大部分的评课都是在赶时间,与会者匆匆忙忙,蜻蜓点水般评述,这样的评课只是隔靴搔痒,难以真正提高教师水平,自然也没有应有的教研效果。
近年来,一些农村学校也在尝试革新教研方式,如笔者所在学校就在学期初制定了很多方案——公开课、展示课、集体备课、说课竞赛……多变的形式的确也为教研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可究其实质,很多还是在走形式。只不过老酒装进了新瓶而已。拿展示课来说,其实就是换种说法,让一些骨干教师献课,而很多的骨干教师上课的可参照性也并不强,加之课后并不评课,有没有感悟只有听者自知了。至于集体备课,本来在农村学校是新鲜事物,利用得当会对教研辅助极大,但笔者经历的一次集体备课却并不成功。我们这个组别是初中文科组,八位组员,却只有三位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有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发言,其他组员三缄其口。备课的结果是执教者将事先准备的教案放弃,另起炉灶。后来执教者也的确从中获益匪浅,按说这样的形式就是可行的,但学校事先已经计划好了,本期只开展一次。就算再好的活动,仅仅进行一次恐怕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益了。
这样只重形式的教研和身体里满是泡沫病菌的胖子有什么两样?就好像周邦彦和吴文英的词作,乍一看,是“七宝楼台”,可拆下来,就不成片断了。
二:病因——营养不良
正如浮肿大部分都源于缺乏营养,农村教研的病因也在于各种养分的匮乏。
(一)学校投入不够。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民生活要靠党,作为教研的组织者、谋划者,校方理应从大局出发,为教育的未来考虑,在教研方面大力投入。但实际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尽管很多学校口里说着要科研兴校,也摆开了架势,但实际人力物力的投入相当少。总给人雷声大雨点小之感。
受当前社会大潮的影响,很多学校领导急功近利,凡是可以为学校加分为自己面上争光的项目就下大力气,而对于象教研这样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就尽量在表面上做文章。既舍不得投入财力精力培养教研人才,也不愿意花点功夫请进些先进人物先进思想,就连像样的教研杂志也难得征订。
作为农村教研的最大倚靠,校方在教研投入上的吝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教研的发展,就好像舞龙或耍狮,头不正,身难稳,路难行。
(二)教研人才匮乏
和学校投入不足紧密相关,很多学校在教研这个领域里人才极其短缺。由于地处农村,老师们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要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只有靠“传帮带”,学校里的教研标兵自然就承担起了这个重任。一般农村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都算得上标兵了,他们出外学习的机会多,相对业务素养出色,但他们大都担任了主课的教学工作,既要把自己的课程上好,同时学校还有各种繁杂的事务各种名目的档案要完成,要他们再抽出更多的时间钻研教研,为其他教师传经送宝,虽然合理,却也不很入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一些业务能手,教研标兵,让他们充当中间人。可是目前大部分学校里这样的标兵寥若星辰。
农村学校的教研人才为何如此匮乏?抛开环境和教师素质,原因大致有二。
其一:校方在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少。前面提及,不再赘述。
其二: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工资待遇和生活环境城乡差距很大,所以很多教师削尖了脑袋都想进城。那些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都去了城市,笔者所在学校更是如此。十年间老师们赶趟儿一般来了又走,来的时候还清涩稚嫩,等到羽翼渐丰即将成为骨干了,又飞走了,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学校领导的眼神里只有忧伤。于是他们更不愿意多花精力培养人才了。
教研人才的缺失让很多农村学校在开展工作中捉襟见肘,叫苦不迭。就好比包青天无展昭,刘玄德没有关羽张飞,缺少冲锋陷阵的大将,纵有运筹帷幄的公孙、诸葛,也难成大事。
(三)教师兴趣不浓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