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费解的区域行政建制频变
若说“特色”,区域行政建制像走马灯般的频频变更,可谓中国的又一大“特色”了。先说省与县中间层的行政建制之变。建国初期,在省委、省政府辖下设立了“地委”、“专员公署”,说“专员公署”是代表省政府行使政权
若说“特色”,区域行政建制像走马灯般的频频变更,可谓中国的又一大“特色”了。先说省与县中间层的行政建制之变。
建国初期,在省委、省政府辖下设立了“地委”、“专员公署”,说“专员公署”是代表省政府行使政权的派出机构,不属一级政权机构,无须通过选举产生,行政长官称“专员”。后来说是为了精简机构,把两个或几个“地委”、“专员公署”合并成“行政区党委”、“区行政公署”,其行政长官称主任,不再称专员。再后来又将一些“行政区党委”、“区行政公署”分开,恢复“地委”、“专员公署”的名称。
改革开放后,“地委”、“专员公署”—级的分分合合也频频变更。现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已经没有“地委”、“专员公署”的建制名称了,把原来的“地委”、“专员公署”攺称“市委”、“市人民政府”了,不再是省政府派出的行政机构了,属—级政权机构了。
再说县一级,又并又分也折腾了好几次,造成了县与县之间公有财产分配的纠纷和公职人员的矛盾,影响团结,影响工作。现在又将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攺称市,发公文或新闻报导稿件时必须多加个括号,说明该市是县级市或地级市。据说县攺市有个工农业产值的比例幅度,于是—些县的领导,为了使本县升格为市,弄个市委书记、市长当当,便大搞政绩工程,乱上工业项目,造成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被破坏。
笔者还听到这样一则笑话:某县被批准改称市,县领导为了借此机会,筹集捐款,搞些政绩工程,花了大笔经费举办庆典,把本县的一些大款敬为上宾,厚礼相待,请来参加庆典。这些大款酒醉饭饱后,个个慷慨“解囊”,报出了天文数字的“捐款”,可是真正到帐的却微乎其微。领导叹曰:我们做了一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
及至县辖的区、乡行政建制名称,更变就更频繁了。建国初期既有区,又有乡。县管区,区管乡。后来撤区,成立大乡,县直接管乡。再后来又设区,成立小乡。“大跃进”期间实行“政社合一”,撤销区、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政权机构。
攺革开放后,取消了“人民公社”的建制,恢复区、乡建制。经过分分合合,撤而又设的几个轮回之后,现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再没有区、乡之名了,一律叫“镇”了,镇人民政府成了中国最基层的政权机构了。
更令人费解的,莫过于镇政府统辖下的管理机构的名称了。镇政府的下一级管理机构称“村民委员会”,这些“村民委员会”多的由十几个自然村组成,少的也有三五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的下级单位称“村民小组”,数千人的自然村也称为—个村民小组。这个“小组”的词义,大抵也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吧。
前些时候,又有“专家”建议:“中国划分小省的时机到了,应把中国现有的省和直辖市,化小为50个省和直辖市。”官方没有回应。“专家”的这一“建议”,便像吃饱了撑着的人放了一响臭屁,瞬间消声匿迹了。最近又有人“打招呼”说,省直管县的时机到了,据说已在某些省进行了试奌。不知又要来一次咋样的行政建制名称的折腾?
为何要如此频繁变更区域行政建制的名称?有两种答案。
计划经济时代的答案:是为了贯彻“精兵简政”的方针,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可是其效果却适得其反。几十年来,为了“精兵简政”而频繁更变区域行政建制的名称,却是“简”—次,膨胀一次。“简”到现在,据说我国“吃官粮”的人,比加拿大的人口还多。
改革开放时代的答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是,这里面有没有区域行政建制频变的“功劳”?不能不让人产生的疑问。人家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区域行政建制从来未变过,却成了全球的头号经济大国。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区域行政建制也没变过,不是也在飞速发展,成了全球二号的经济大国吗?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区域行政建制名称的更变,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恳切地希望,我国的有关“专家”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彻底克服那些“庸人自扰”的蠢为。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