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的文字品其人

读张爱玲的文字品其人

副靖杂文2025-07-17 19:42:19
闻知张爱玲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是李鸿章之后,有着小资情调的作家,仅此而已。闻其盛名却没有想读其书的欲望。第一次阅读她的文章是十年之后。一个朋友说她那里有张爱玲的文集,怀着随手翻翻的心情借来看看。岂知
闻知张爱玲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是李鸿章之后,有着小资情调的作家,仅此而已。闻其盛名却没有想读其书的欲望。
第一次阅读她的文章是十年之后。一个朋友说她那里有张爱玲的文集,怀着随手翻翻的心情借来看看。岂知不看便罢,看罢竞一发不可收回,有种偶遇知己的感觉,从此便爱上了张爱玲的文。最初先购得一本《张爱玲全集》。逛书店时,只要是没看过的张爱玲的作品,或者她的人生传记,统统都要买来。后来买过《同学少年都不贱》、《小团圆》、《永远的张爱玲》、《怨女》……但是看过后,认为她的文章其实并非“小资情调”那么简单,一名文学深厚的作家岂能以“小资情调”来粗浅的概况呢?未免太浮浅鲁莽和草率了。
我们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词语很多来自日本,而张爱玲却很好的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学,从她的作品中的文字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学的深深印迹,尤其是前期作品。中国传统文学读来要比日本传来的词语文华深厚而且优美,寓意绵长。
我在这里是想简单谈两句,从她的作品文字中读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读一篇文章可以感知作者的表达意图以及是怎样的思想。从张爱玲的文章可以看出她是崇尚爱情并为爱专一;性情直率、为人实在的一个人。她写了那么多坎坷经历复杂的人,似乎可洞察到一切人的心灵,而她内心有时却纯真的好似一个孩子。
她在一篇散文《打人》里写道“在外滩看见一个警察打人……挨打的是个十五岁的穿得相当干净的孩子……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然而这一回,我忍不住屡屡回过头望,气塞胸膛,打一下,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打完之后,警察朝这边踱了过来,我恶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飞出小刀子……一气之下,只想去做官,或是做主席夫人,可以走上前给那警察两个耳刮子。”她说她向来很少正义感,单凭这一句可看出她毫不掩饰自己“瑕疵”,其实她是很有正义感的,“屡屡回过头望,气塞胸膛,打一下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我恶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飞出小刀子。”她甚至直率天真地想“只想去做官,或是做主席夫人,可以走上前给那警察两个耳刮子。”她讲她少有正义感,可在这件事情她分明很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这也更加看出她的实在之处,也许她在以往某些事缺乏正义,比如散文《烬余录》里“休战后我们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唯一遗憾便是:病人的死亡,十有八九是在深夜。”此处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个女学生最己私,最人性的思想,她欢喜因为“从在屏风后面看书,还有宵夜吃。”她又遗憾“病人的死亡,十有八九是在深夜”病人深夜死亡她们要恐惧和忙碌了。
《烬余录》中“有一个人,尻骨生了恶臭的蚀烂症……整夜他叫唤‘姑娘啊!姑娘啊!’我不理他。我是一个不负责任,没良心的看护。我恨这个人,因为他在那不停的喊叫,终于一房间的病人都醒过来了,他们看不过去;齐声大叫‘姑娘’。我不得不走出,阴沉地站在那人床前,问道:要什么?他呻吟道‘要水’……我告诉他厨房里没有开水,又走开了这人死的那天我们大家都欢欣鼓舞。”不得不再一次称她为人直率的一面,毫不粉饰掩藏自己的多么无情的年轻时的心。试想谁又是洁净无瑕的玉,足赤的金呢?谁没有犯过错,谁又是不自私的?因为有错,因为自私,所以我们是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真正的个体——人。
在《烬余录》的最后写道“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寻找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她说香港战后当时她自私、空虚、恬不知耻的愚蠢。一个人在战争劫难后往往在庆幸自己无事而忽略体会他人的痛苦,再回过头来看,她意识到她们当时的自私和缺乏同情心,她也毫不吝啬的声称自己——自私、空虚、恬不知耻的愚蠢。
她是一个从不夸耀自己也从不掩饰自己的错处,又是一个崇尚爱情,为爱专一的人。她虽然懊悔爱错了人——胡兰成。但她爱一个人是情真意切,爱情已逝在很多年时间里沉靡其中暗自神伤。
她在驳他人评她的小说《色?戒》时写道“羊毛出在羊身上”,那篇文章的名字就叫作《羊毛出在羊身上》,已不讳言的折射出《色·戒》其实有她与胡兰成的影子。
她最好的杰作只在与胡认识之前和胡分手前。她后来的文章不如之前的文章文词华采情节缜密及人物内心刻画得透彻入里。与胡分手后对她的文章影响有多大,就对她的伤害有多深。
三十多年以后,她在一次生日那天收到七千多美元的稿费,和胡兰成死讯,于是回信道:“都在我生日那天寄到,同时得到七千多美元(内中两千多是上半年的版税)与胡兰成的死讯,难免觉得是生日礼物。”
张爱玲有着出身名门的孤傲,而她却也是纯真、直率、实在的一个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