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台柳路今昔及南九水

青岛台柳路今昔及南九水

孩名散文2025-05-18 03:39:50
青岛四方区“台柳路”,是从青岛老台东(东镇)至柳树台的公路,途经吴家村、双山、河西、李村、九水,至崂山柳树台,全长30余公里,宽4~10米。有资料称它修建于德占时期的1903年,但实际上应是1904年
青岛四方区“台柳路”,是从青岛老台东(东镇)至柳树台的公路,途经吴家村、双山、河西、李村、九水,至崂山柳树台,全长30余公里,宽4~10米。有资料称它修建于德占时期的1903年,但实际上应是1904年动工,1905年竣工。经改造后,于1907年通车。这是青岛市修建的最早的一条公路,也是山东省最早通行汽车的道路,在全国也是最早通行汽车的道路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条公路”。
据说台柳路建成后,历经修整翻建。建国后,曾于1970年翻建抚顺路至清江路一段,长1。3公里,宽7米。1989年,翻建了鞍山路至人民路一段,也铺装了沥青路面。长约1。4公里,宽9~10米。从修建至今这条公路一直称为“台柳路”。由台东镇到柳树台的台柳路,其中自南龙口至柳树台一段依山势而建,与南九水交错相偎,一个时期交通最为方便,也是游览崂山人数最多的景区之一。黄公渚在《清平乐。南九水》中写道:“数行宫柳,路入南龙口,弹月桥边人载酒,照影溪柳面皱。打窗如雨虫声,梦醒山馆难成。林月窥入半面,多睛却似无情。”写的便是这一带的旖旎风光。
柳树台至汉河一段,长达10余公里。这一段公路,盘山修筑,迂回曲折,名为上面所说的“十八盘”。南九水的特点是山青水秀,林幽壑美,奇形怪石点缀在峡谷两旁长长的山岗上。崂山有北九水,不言而喻,相对而言,自然也就会有南九水。所以,柳树台以北被称之为所闻能祥的“北九水”,柳树台以南就被称为不大为人知的“南九水”了。旅游风景点多集中于北九水,故九水之称,一般指北九水而言。
这里主要说说南九水。南九水的水源出自距离600米的柳树台南麓,两峰夹岸,涧水蜿蜒,穿流于群山众壑之间,直达汉河。说到柳树台,就要先提到观崂村。观崂村位于北九水西南1华里处,村口曾有一著名的“风动石”,该石随大风可眼见因之摇晃,但人们却不可推其下山。可惜的是,后来为了修“梯田”被炸毁了。由此村上行,就可来到南北九水的分水岭——“柳树台”了,自登崂山南路的汉河村上行,盘山的的道路弯弯曲曲,故被称为“下十八盘”。前不久我们登山小分队正是沿着这下十八盘向唠顶巨峰攀登的。当时冬雨霏霏,风疾路滑,故暂放弃登顶。
柳树台村虽小,但却是青岛建制以来崂山地区的第一个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德、日占领时期,在此间建有山林管理机构,中国收回主权后,青岛市农林事务所崂山分所即设在此,由此村通往台东的道路被称为台柳路,现在山区道路已以水泥硬化,可通车前行。由汉河村沿公路向东行1里多路,就能看见公路两旁高峰耸峙,峡谷开阔,谷中涧水汩汩,这就是进入“南九水”地带了。沿山涧上行约2里,长涧两岸山势嶙峋,且形成隘口,景色便渐入佳境,这时,只见公路北面一块二、三十米高呈金黄色的大石,背依高山,面对公路、山谷,就像个顶天立地的大将军站在那里,威风凛凛,守望着南九水的山山水水。这块金黄色巨石,被南九水人称为“将军崮”。几百年来,南九水人象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喜爱他、保护着他,象对神灵一样崇拜他、祭祀着他。
仰望着岿然屹立的将军崮,听同行的向导讲几百年来在南九水的人群中流传着的一个古老而美丽传说。很早以前,南九水山青水秀,风调雨顺,庄家年年丰收,家家户户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突然有一年,河水干涸了,地裂缝了,庄稼卷叶,家家吃水都很困难。正在人们心急火燎的时候,村中一个叫大牛的小伙子,他身高力大,为人忠厚,见大伙愁眉不展,就独自一人手拿钢叉,往上游找水去了。他趟过了九道河,翻过了九座山,终于发现南九水河的上游被一条两丈多长的青龙堵住。大牛和青龙展开剧烈的搏斗,战的天昏地暗,终于降服了青龙。从此南九水风调雨顺,人们又过上了好日子。可好日子没过几年,一伙强盗妄图霸占南九水,大牛带领乡亲们赶走了强盗,保卫了家园,他自己却身负重伤,为村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站在河边变成一块金黄色的大石,守护着南九水的村村寨寨。大牛勇敢无畏的精神得到人们深深的敬爱,他造福于南九水村民的英雄事迹,在人们的口中辈辈流传。所以人们永远怀念和思念他,对于大牛化身的将军石,人们祖祖辈辈崇敬和保护着他。
从南龙口前行,第一个村庄便是南九水村,村与北九水村一样依水而建,1913年洪深的父亲洪述组在这里建过一座别墅。洪深写道:“久住青岛的人,谁不知道南九水是崂山的一个圣境,谁不知道我父亲观川居士在那里有一座别墅,名为观川台。”洪述组在写当年的南九水时称:“青山转处起高台,台下水流更不回,洞势落成瓴建屋,溪喧声似蛰惊雪。”南九水在游记中还被写作“水浅流缓,清彻见底,卵石隐现”,可见它比北九水水势小了许多。过南九水村是弹月桥,因桥拱似弯月而名,它跨过南九水河,再往上山势陡峭,多弯曲,称“十八盘”,后建大崂至王戈庄公路也称“十八盘”,这里一般叫“南十八”。早期,汽车多开至弹月桥,桥侧石崖上曾有“崂山自古多美女”七个大字,仔细看去不是镌在石崖上的,而是用红油漆写上去的,记载崂山的书上都不曾有记载,一般认为是上世纪30年代写上的,现已不存。崂山周围姜哥庄、青山等村相传是由福建从海上而来的移民,南北方人通婚后,生的姑娘特别漂亮,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几十年里,过弹月桥后有许多轿夫在等客,崂山多山石,庄稼地少,男子抬轿是一职业,况且过去公路少。王统照一首著名的诗《轿夫的话》便是写崂山轿夫的。南九水一带南九水村、竹窝村等农民多年有种果树的传统,杏树、桃树、梨树、樱桃树均有。游山时我们一行在竹窝村的看山人朱锦江两层楼房家里小坐品茶聊天,相约明年来这里吃樱桃。崂山是一座花果山,过去民间流传:沙沟葡萄源头桃,登瀛梨雪丹山杏。近十年来北宅、大崂一带搞樱桃节,而上世纪南九水的樱桃也是早就著称闻名了。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南十八盘经过大修,急转弯几乎没有了,行车不那么惊险了。开车去北九水景区的人,也有许多人是走这条传统路线的。这里春天花开烂熳,醉人心脾;夏秋果实累累,压下枝头;初冬云淡气爽,层林浸染。观川台、柳树台的麦克伦堡早已不存了,但见昔日最贫困的竹窝村一带二层别墅小楼座座,早已今非昔比。有许多是城里人购买或租住,人们在这里可以悠然自得,赏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