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大决战》:战争的智力较量
战争影片如何拍法?前苏联电影的那种劳民伤财的拍法,未尝不可,但不可太多,像《解放》、《莫斯科保卫战》这样的影片,只能出现这么一、两部,拍多了,看了累人,无辜地耗钱也狠。我国的《大决战》基本也采取了这样
战争影片如何拍法?前苏联电影的那种劳民伤财的拍法,未尝不可,但不可太多,像《解放》、《莫斯科保卫战》这样的影片,只能出现这么一、两部,拍多了,看了累人,无辜地耗钱也狠。我国的《大决战》基本也采取了这样的样式,特别是《淮海决战》模仿的特别像,其中有长达几里的战壕,有航拍的国民党军队队伍,有穿过硝烟弥漫战场的全景式俯拍镜头,这样的场面,在影院里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惊,当年我所在的工作单位靠近电影院,反正是包场,不收门票,我几乎一整天都坐在里面,震惊于影片的宏伟巨制。这实在是大场面的魅力所致也。后来看《魔戒》时,我再次热血沸腾,冗长的影片一点没有使人坐不住,后来看碟片时,觉得完全没有电影院里的那种效果。但是,电影毕竟是一种戏剧性的东西,把一个没有故事的故弄玄虚的电影与一个故事情节惊险曲折的电影相比,孰优孰劣,观众是会作出爱憎分明的评判的。《细细的红线》与《拯救大兵瑞恩》是一年拍竣的同是表现二战的电影,但有着强烈戏剧性结构的《拯救大兵瑞恩》最终胜出,在近日评选的十佳二战影片中,竟然名列前茅。它比那部全景式反映诺曼底登陆的《最长的一天》更在观众心目中拥有口碑,其实还是本质上这部影片占了一个戏剧性完备的先天性优点。《拯救大兵瑞恩》结构上不算完美,开始的抢滩战虽然精采,却完全是战争实况的显摆,无关剧情的发展,但是这个吊胃口的视觉奇观,因为搭在戏剧性的这块糕上,到最后也是炙手可热,令人回味无穷。至于影片最后的那一场战斗,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翻版,任何一个编剧,都会安排一场终结者式的战争以收尾。所以说影片的编剧功能只承担了中间的那一部分的起承转合。可见,《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戏剧性也是按部就班了,走了一个十分俗套的类型片的套路,但就凭着这种戏剧性,影片可谓是红火了半边天,几乎成为战争片中的经典了。
按照这样的原则来看,拍摄于1965年《坦克大决战》今天看来,依然令我们感到好莱坞电影对戏剧元素的熟稔把握能力。
《坦克大决战》反映的故事,是1944年冬季的比利时发生的“突出部战役”,这一战役在《兄弟连》中也作了表现,只不过当时兄弟连的士兵被困在树林里,没有经识到《坦克大决战》中的双方坦克的对垒。
依照常理想像,《坦克大决战》应该是盟军与德军的高层领导,坐在作战地图前,搬弄棋子,确定战役方针,然后再插入一些坦克大战的场面,就足以完成这样的影片了。其实,像《最长的一天》、《虎虎虎》等二战影片的结构基本差不离是这样的,至于苏联电影更是完全是此类结构的一次次重演。但《坦克大决战》没有,它把一个战事,变成了一个美国人与一个德国人的个人的斗智斗勇的交锋。
这个美国人也不是一个特别重量级的人物,这就是由亨利?方达主演的美军中校凯利,他上面还有统帅军队的将军,明显地他不是一个决定战局的人。
那个德国人同样也不是决策层的人,他只是德军坦克的指挥官,名叫海斯勒,而且还是半途上任命的,他上面同样有一个德国将军在指挥着他。
但这两个人在这场战争中,却因为情报战而发生了对垒与交锋的关系,就像《兵临城下》中的俄国人与德国人,因为狙击与反狙击而使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了两个人的战争。
开始的时候,凯利坐在侦察机上,跟拍一辆德军吉普,车上坐着的,就是他的对手海斯勒上校,凯利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认为德军即将发起进攻,而盟军将军却麻痹大意(所谓卑贱者最聪明,一般电影中都是这样的套路),他手下的那个小胡子的军官更是执迷不悟,与凯利一番唇枪舌战。
下面凯利抓俘虏,分析德军的情报,根据德军士兵的麻痹大意及不整的队伍,凯利与长官继续南辕北辙地争论着,直到德军开始进攻,争论才结束。凯利继续发挥着对影片战事的重要决定作用,他分析出瓦尔桥对于德军坦克开进的重要意义,只身前去检查炸桥情况,没想德军空降的间谍骗过了盟军,致使桥梁未能切断,凯利只好坐视德军一路开进,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德军掉下河的油筒是空的,此情报证明着德军缺少油料,肯定会抢夺盟军的油料基地,这为电影下一个最终制敌办法的出台,作了非常重要的铺垫。可以说影片始终突出凯利的对战场中的情报的分析与提炼,以他对情报的把握,来寻找制敌的办法。影片没有用将军的高瞻远瞩、制定决策来说明决策层的高明,也没有通过战场双方的浴血奋战来说明战事的激烈,影片始终强调的是,战争是一场知已知彼的精神较量,只有熟悉对方的意图,了解对方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凯利因为太近观察德军被德军发觉而俘获,在德军枪杀俘虏时,竟然在混乱中逃脱,使影片也具有了惊险片的特点。影片在这一节,就是德军把俘虏押着集中起来,然后开来蒙着后盖布的卡车,掀开布帘,亮出机枪,开始屠杀,这一情节,《桂河大桥》中的日军也采用吧,只不过,日军的卡车的威胁没有起到威胁英军的作用。这种蒙着布的杀人卡车实际上是很恐怖的,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也表现过德军利用此掩护消灭游击队。
凯利逃回来后,继续用他的信息战的绝招对付德军,他借着大雾再次飞行,打探到德军坦克的所在方位,从而使盟军运用地面坦克拖住德军、消耗德军油料的办法,致使德军海斯勒中途退出战场,前去劫掠油料。一场对攻的战争,变成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惊险片模式。在这一决战的地点油料库处,海斯勒与凯利终于碰头了,经过一番激战,德军被消灭,皆大欢喜。
可以看出,影片始终抓住了矛盾的主线索,突出了凯利与海斯勒的智力搏斗,就像“三国演义”中那样的将领之间的胜负决定战局一样,把战事依附于人物冲突的主线索,使这样的战争电影具有了一种化繁为简的效果,的确体现出好莱坞驾轻就熟的对戏剧性的运用与体现。
影片对海斯勒的塑造十分成功。在那个时代,影片就没有采取一种丑化德国军官的态度,尽力表现他的忠心,他的英雄主义的风貌,还有他的不怕死、不近色的个人品格。开始的时候,他对坦克手都是年轻人表示怀疑,但是当士兵们用昂扬的歌曲表现出自己的坚强的意志的时候,他接受了这支队伍,并且随着士兵们一起高歌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