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两部英语古典小说

略论两部英语古典小说

诈谋奇计杂文2025-08-26 20:11:49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与其同时期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1667—1745)的《格列佛游记》是英语文学史上两部非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与其同时期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1667—1745)的《格列佛游记》是英语文学史上两部非常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的长篇小说。

(一)
首先两部古典小说在诞生的时间上、地域上尤其题材(表现环境)的同一上都具有惊人的一致性,甚至更为有意义的是,两部长篇小说都在当时甫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并最终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至当今时代而不减衰。然而我觉得,这两部小说在作为冒险类题材充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的同时,其主题的鲜明性及其相当的深刻性才恰是其获得长久之艺术生命力的根本保证——《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即在于张扬人类的积极进取精神,从而唤起人们对于未知生活的想往和奋斗的无限热情;而《格列佛游记》的主题却在于其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及人性的一种积极而深切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其具有近乎永恒的社会意义。

(二)
那就让我们试着比较一下两部小说环境描写对其剧情发展的影响之异同吧,因为作为小说外在因素的环境描写总是深刻地作用于其表现主题这一内在因素的。
首先比较其相似、相同处,两部小说都描述并表现了大自然尤其海洋环境的险恶(莫测),这就为孤立小说人物与人类世界的距离提供了可能(小说人物于是由于凶险的人生际遇从而变得非常孤立),以此在那样一种被孤立、封闭的生存环境中,作为人类的人性于是得以被强烈地突出(尤其作为所谓文明人的社会习性、思想感情等等),甚至得到近乎夸张的放大描写、表现(然而它仍旧没有背离艺术真实这一根本原则)——从而,小说人物便具有了作为需要被表现的“独特”的人类的普通一员的高度代表性,也即获得了其形而上的人生表现意义。
我觉得,这即是二者环境描写的本质的相似乃至相同之处。

(三)
至于谈到二者环境描写的不同之处,那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说,《鲁滨逊漂流记》对于环境的描写和表现相比较《格列佛游记》而言是单调甚至单纯的,《鲁》只是在于营造一种恶劣然而不失勃勃生机的富于强烈希望的自然环境,这当然与其主题的单纯是相一致的——主题的单纯从根本上即决定了环境的单纯(只要进取,只要奋斗,一切收获和幸福皆有可能)。而《格》的环境描写就要相对复杂和多样性一些,这自然也由其批判性的主题所决定——为了全面而清醒地批判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公、罪恶、不合理现象以及人性的自私、贪欲、野心等等劣质,作者的视野(视界)也就应该相应地扩大,从而作为需要加以对比表现的事物的数量、种类性质及其所存在的空间也就相应地繁复和扩大——而这也即是环境描写的对象和内容,无疑,它们需要是复杂和多样化表现的。
还有一点极大的不同,那就是《鲁》对于环境的描写和表现是绝对尊重客观真实的,而《格》则相应地进行了艺术方面的夸张表现。究其根底,即在于《鲁》的主题是激发性、平面化的,而《格》的主题是对比性、立体化的。
——惟有真实,惟有最为真实地表现人类对于自然、命运的改造和征服,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唤起人们的那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热情——用一句通俗的话讲,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前提条件是,这个榜样必须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
——而作为《格》,为了突出描写人类(社会)的种种不足和缺陷,作者就必要营造出一个与人类社会形成强烈对比的存在环境从而表现出其需要深刻思考的人性及社会(文明)主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格》的情节的幻想性与其对于现实的真实表现是有机统一的,这样就使得人物局部细节的真实、和谐、匀称,转化为整个画面、场景的真实、和谐及统一,也就保证或者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强烈的真实感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两部古典小说的环境描写都是非常成功的,对于其有力地揭示主题也都是相当完满的。

(四)
由此,我们甚至不难总结说,一部小说的环境描写总是与其主题是相互统一的,更是从根本上受到其主题的规范和制约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补充一句,这两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正是从一种非常积极的意义上表现了18世纪初的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尤其作为当时正全面勃兴的英国社会,那种充满着强烈进取和复杂矛盾的社会现实及人文反思,自然都是很具有思想和历史代表性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