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有三惑
惑这个字我是什么时候认识并开始与我挂起钩来,这确是无法考证的,不过想来也可以大致地推断出来,先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连愁都不知,想来惑更是不了了。大抵还是因愁而引发的,但所有的愁并不能完全地带来所谓的惑,
惑这个字我是什么时候认识并开始与我挂起钩来,这确是无法考证的,不过想来也可以大致地推断出来,先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连愁都不知,想来惑更是不了了。大抵还是因愁而引发的,但所有的愁并不能完全地带来所谓的惑,因为愁确实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它大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很具体的事而引申的,比如明天要考试,偏偏有几十页的书还没有吃透,便自然而然地要愁了,但等到第二天拿过考卷一看,没复习的那几十页居然一题也没有,不禁有些飘然,不仅愁意顿消,还忍不住要将自己狠狠地夸奖一番呢。而惑则全然不同,惑大抵有迷失、混沌、糊涂的意思,最早大概是孔子所言《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不逾距。”圣人既是说了,我辈凡人当然不敢违抗,也就这么几千年的传承下来了,无人去追究其是否合理,按孔子的说法,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一言一行都做的很得体,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时候已经是一个通晓古今,能洞穿世事的知者,“知者不惑也。”对于志于学、而立、天命、耳顺等还颇能理解,唯有这个不惑我却是百思不得其解。
按我的理解,人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立身的需要,当然在三十之前,人都是为立而操持着,从学而优到三百六十行,看你如何地来应付,一直向前行的人是无所谓什么惑的,或许有但人并未能有明显地感知,只有一旦停下脚步,或放缓了行进的速度,人才可能回过头来审视自己,这时才可能产生一些惑来。就一般人来说,从小师承父母、老师,学得都是中规中距的学问,并不了解这些在今后的道路上会有什么用途,待到工作稳定,结婚生子,人大概都要到四十上下了,这时的人便要放慢自己的步伐,不是人到了这时就产生懒惰的心理,而是这时人所有的羁绊太多,要负的责任太多,要承担的义务太多,三思而后行是这个年龄段人常常用来告诫自己的话。
人到四十,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三惑,一惑生命苦短。虽然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却难以同日渐长大的孩童相提并论,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会觉得自己正在慢慢变老,朝气正毫不客气地离你而去。看着衰老的父母,会感觉正步步向他们靠近。前面的路已渐渐模糊,后面的路正快速逼近,这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叹,人生不过如此,在不知不觉之中,人就越过巅峰,步入下降的通道,每日在镜子面前,看着自己的积累皱纹,生些人生的感悟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
二惑学识浅薄。人到四十,人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既在释放,也在积累;既在学习,也在探索。每走一步都会如履薄冰,有一个声音时刻在提醒自己: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你再也输不起了。现实的经验都会告诉你,十几年学生生涯所累积的知识在职场上一定会让你交白卷的,必须学会见风使舵,所谓功夫全在诗外这时的感悟会达到极致,一切都须慎之又慎,一着失手,满盘皆输,中年创业,不进则退,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悟得此真谛,便会如鱼得水,秋风得意,否则就会满怀踌蹰,感怀人生怅意。
三惑力所不及。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强大与处事的老道,另一方面却时常感叹事与愿为,应该说人到四十,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家庭,都是身心付出最多的时候,强烈的责任,促使人的神经每日都崩得很紧,都希望事业与家庭都能得到快速地发展,但往往结果并不如愿,自己也不能如二三十岁那样狼心狗肺,心有不顺就会记挂心间,就要努力改变,到头来偏就让你焦头烂额,痛不欲生,却始终难以明白,自己付出那样多却难以达到应有的回报,甚至连一个理解的眼神都没有呢?
人在四十是一个过渡性的年纪,也是一个真正有惑的年龄,虽很成熟,也极幼稚;虽很强大,也很渺小。虽则有三惑,却仍是人一生中最为强悍的年纪,所以有资格说惑,若是在二十左右说惑,则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惑归惑,日子还得过,心理也需不断地校正,是关总要过,若是顺利捱过这一阶段,到了五十而通达,若捱的不好,便只能是知天命了,再想折腾就是与自己过不去了。通晓自身之惑,即使不能解,也算是对自己有一个交待,万不可明知惑却不认账,非得打肿脸充胖子。其实人一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一份子,便会有各式各样的惑,每个阶段都有,可唯有四十最为集中,最为明显,因此孔子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相较来说,我觉得汉人戴圣在所辑《礼记•曲记篇》中对人生的总结更为贴切些,他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大学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