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一道永恒的标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有着浓浓的“自考情结”,也在内心深处以自考为荣。那时候,谈及个人参加自考,也常听到对方敬佩和信服的口气——“你是自考出来的啊,不简单!”“能坚持自考的人最让人佩服了!”的确,自考是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有着浓浓的“自考情结”,也在内心深处以自考为荣。那时候,谈及个人参加自考,也常听到对方敬佩和信服的口气——“你是自考出来的啊,不简单!”“能坚持自考的人最让人佩服了!”的确,自考是一道永恒的标杆,检验和考验着每一个自学者的毅力与水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延续十载的自考历程中,这道永恒的标杆给了我太多的甘苦记忆,也切实增加了自考在我心中的分量与魅力。1992年11月,我在省城的一所中专学习两个多月后,有幸与自考结缘,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科。在校两年间,我三次参加自考,每次报考的两门都顺利通过。那时的我学习很认真,也坚信只要努力付出就会得到回报。至今我还记得,在首次参加自考学习的日子里,我坚持每晚从10:30学到凌晨1:00前后,清冷的教室里往往只剩下我一个人,默默地翻阅着厚厚的文学史。教室里静得出奇,在我稍事休息或思考之时,日光灯的“嗡嗡”声便在耳边清晰地响起。待我合上书,息灯走出教室之时,周边的教室早已漆黑一片,走廊里静得如同真空地带一般……
经过两载苦学,我带着通过六门课程的优良成绩走上了工作岗位。按照当时的进度,我完全可以在一年见习期内学完全部课程,拿到大专文凭。但此后却由于考试计划与个人选择的错位,我迟迟没有得到《中国革命史》的报考机会。尽管这门课程对我来说是很轻松的,但面对自考这明确的规定与标准,我只能无奈地等待。
或许是不甘于等待,我在大专课程尚余一门《中国革命史》的情况下,选择了继续自考本科。在自考本科的历程中,我虽然保持了专业课程顺利通过的良好纪录,有着《中国古代文学史》、《民间文学概论》以60来分幸运过关的欣喜,但更经历了《英语》等部分公共课屡考屡败的艰辛与苦涩。而此时,在工作几年后,个人学习热情也渐渐消退,面对枯燥的公共课更是难以坚持自学。于是,曾经将自考看得轻松自如的我,曾经创下专科课程全部一次通过纪录的我,不得不面对一次次失败。
静心自思,我明白前期自考的顺利源于自己的坚持与扎实学习,而如今的溃败则是因为个人的松懈。不是吗?《英语》个人原本基础薄弱,又缺乏学习兴趣,虽报考过三次,但竟没有一次坚持看完教材,也没有坚持背过单词;《政治经济学》作为基础理论课显得抽象、枯燥,自己总不能耐心攻读、悉心理解。而参加自考就像是参加跳高比赛,比赛的基准标杆就是60分,就是那么高,谁下到功夫谁就可以通过,而没有下到功夫,怀抱侥幸心理、试图投机的人是不可能跳过那永恒的标杆的!
1997年10月,拿到专科文凭一年后,我考入了甘肃矿区报社。工作的调整和自考的难关都使得我的进取心和学习力大打折扣,个人也有了“学历基本够用”的消极思想。就这样,从1998年到2001年,我的自考步入了慢板,四年间只断续通过了几门专门课,两门公共课和《语言学概论》都是报而不学,考而不过。自考,此时无情地在我面前树起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标杆,个人几乎要放弃了。
2001年底,在北京读博士的表哥一番话让我如梦初醒,让我明白:当今社会虽说不惟学历,但随着国民教育和高学历的普及,市场竞争的标杆无形中已提高了许多。没有一个较高的学历你往往就很难获得进一步的竞争和展示机会。而恰在此时,甘肃省自考作出调整,允许考生以三门自选课顶替英语。这一切同时给了继续自考的希望与动力。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重新坚定了自考的信心,在一年时间里我坚持攻读,连续通过了《政治经济学》、《语言学概论》和两门选修课,成功跨过了个人自考历程中那几道最难逾越的标杆。2003年6月,我终于拿到了久违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
回首十载艰辛自考路,自考这道永恒的标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督促我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正是通过自考,我拥有了良好的文字基本功和文学修养,较好地完成了多年的新闻采编任务;也正是通过自考,我保持了对文学的热爱,重新拿起了高中时代就曾经狂热、稚嫩挥舞过的文学之笔,坚持创作,对外发表了一批文艺作品,丰富和拓展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情殇·心随物动
下一篇:有得必有失,感情同样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