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粗布嫁衣

母亲的粗布嫁衣

端伟散文2025-10-07 05:11:39
常听母亲讲起她那个年代的事。母亲原籍内蒙古,家在老哈河西,父亲家住老哈河东。在那个战乱与饥荒的年代,外婆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外公为了三斗米,就决定把母亲嫁到河东去。我就问母亲,也可以在当地找婆家,河西
常听母亲讲起她那个年代的事。母亲原籍内蒙古,家在老哈河西,父亲家住老哈河东。在那个战乱与饥荒的年代,外婆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外公为了三斗米,就决定把母亲嫁到河东去。我就问母亲,也可以在当地找婆家,河西多么富裕啊。母亲说河西的富裕是后来的事。也因为河东的土地多,还善产谷子,可以常吃小米饭;河西地少,善产玉米,很少种谷子。我很理解外公,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不知有多少人被饿死。能够有饭吃,可以活命就比什么都重要了。
母亲是18岁那年出的嫁。爷爷家在当时比较富裕,为了给大伯和父亲娶亲,早就买好了许多绸缎。可是大娘和母亲谁也不愿意出嫁,奶奶就把绸缎藏在爷爷的棺木里。母亲出嫁的头一年,爷爷家去了马贼,把所有的绸缎一抢而光。战事越来越吃紧,抢男霸女的事接连不断,外公担心母亲出事,就答应让母亲出嫁,这时大娘也因此而答应出嫁。大伯和父亲娶亲的日子相距不久。由于绸缎被马贼抢光,大娘和母亲的嫁衣都是奶奶用粗布染制的。幸亏还有两缸小米藏在地里才幸免与难。
母亲的婚宴是奶奶杀的一只鸭子,但不是烤全鸭,是白菜炖鸭子,属于那种烂炖吧。那时实在不能和现在比较,有一只鸭子不错了。
过去我常在思索,常替母亲难过和遗憾,母亲年轻的时候漂亮是很出名的,如果答应早点结婚不就可以穿上绸缎了吗?一次我终于和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母亲却不感到遗憾,说还得感谢那些贼呢,要不是那些贼抢了东西,土改时我家成分就会被划分为富农。富农在文革其间不被批斗死,也得被侮辱疯。是啊,我小时候经常跟母亲参加地富反坏右的批斗会。那些红卫兵们每次都让被批斗的人,头几乎挨地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们晕倒已经不能让小将们同情,似乎不晕倒批斗会就不会结束。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经常和同学讨论家庭成分的事,好多同学说自己家是贫农,还一脸的骄傲与自豪,我家是中农,自然没有显摆的资本,无奈我就说自己家是下中农,在我的潜意识里,也就和贫农是一样的。而那些地主富农家的孩子就倒霉透顶了,有的根本不可以读书,即使让他们上学了,每天都可以被任何一个同学欺负,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是啊,福兮祸所矣,祸兮福所依”。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我不敢想像如果没有马贼去抢,如果母亲不是穿粗布嫁衣,如果我家被划分为富农,很难想象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日子。
我头脑中经常设想母亲出嫁时的样子:盘着发髻,头戴一朵红花,穿着粗布袄衣,骑在父亲牵着的毛驴身上。这不是在电视里经常见到的情景吗?不,比电视里的情景更朴实。电视里的新娘穿的是绸缎红袄。母亲穿的是粗布袄。真实,朴素,大方。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