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不切实际之人
写得多了,自然有许多人知道。“XX是诗人”,从其中的语义里,自然会分辨得出褒与贬,或者钦佩与轻视,前者倒不必去议,后者嘛,让人感觉他是在说:“不务实,不现实,不兴时”。诗人何为?那是评论家的事了,我只
写得多了,自然有许多人知道。“XX是诗人”,从其中的语义里,自然会分辨得出褒与贬,或者钦佩与轻视,前者倒不必去议,后者嘛,让人感觉他是在说:“不务实,不现实,不兴时”。诗人何为?那是评论家的事了,我只是说,诗是我生存的一种嗜好,它就象有人非要吸烟、非要喝酒一样。我总认为,诗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种“变形日记”。别人写日记你也要反对啊?写日记的人都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内心世界要比你更多情,更丰盈……
权且这么认为吧,其实,人真到了你优秀得比他多得多的时候,他也就没那么多的评说了,呵呵言归正传。
从三十年代初期的白开水一样的“白话诗”,到现今的含蓄、朦胧的先锋诗,其表现手法日趋丰盈。诗歌借助象征、隐谕、取譬、蒙太奇、意识流、悖理等手法完成了“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的心灵工程。
第一代后期的先锋们(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提出了诗歌工程的“三素”构成--乐感、画感、建筑感。此后不久即被同时代受象征派影响颇深的李金发、穆旦加以扬弃地颠覆……
受时代的影响,第二代诗人将积淤已久的心声,借助诗歌丰富的表现手法挥撒得淋漓尽致,可惜的是,“朦胧诗时代”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被一切向钱看的现实淹没。一切看不懂、看不惯的宝贝被踩在国人的脚下,代之而起的是浅显、直白的各种快餐文化。于是披着先锋外衣的第三代诗人们纷至踏来,有的玩起了文字游戏,为形式而形式,无限度地将语言扭曲甚至折断,有的口语化、下半身,把诗亵渎到了垃圾的地步。
这样看来,不怪乎常人对“诗人”另眼相看了--看不懂/忌妒加歧视;看得懂/一堆垃圾。
时代在发展,任何民族无论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文化的进步。
我要说,诗人,不是不切实际的人/你只能说,诗人是不合时宜的人。
我们是冬天的孩子/我们在冰点出发/向着春天挺进!这都是暂时的评语。
二00九年三月十一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