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的经典怀旧

石库门的经典怀旧

玉版鱼散文2025-09-01 02:06:53
很多很多年前,还是超级“发烧友”时,每到放长假,就会去上海,拿着老式的X300胶卷相机,穿行在那些石库门弄堂里,记录着那些即将失去的石库门,也仿佛想留住久远的记忆。后几经搬家,这些用手工冲印出来的照片
很多很多年前,还是超级“发烧友”时,每到放长假,就会去上海,拿着老式的X300胶卷相机,穿行在那些石库门弄堂里,记录着那些即将失去的石库门,也仿佛想留住久远的记忆。后几经搬家,这些用手工冲印出来的照片和底片,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但记忆却深深地刻在脑海中。
几周前去上海,路过西藏路上的鸿福里,发现道路拓宽了,前几排的石库门房也拆了,其中就包括儿时生活居住的那幢房。后来才知道,这些房子已拆了好多年,只是很久没去那里了。最近,只要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石库门房的画面,就会情不自禁地勾起童年的回忆。小时候,听邻家老人讲,他的爷爷为躲避太平军,从乡下逃出,买下了这里的房产。当时上海租界,为接纳从江浙一带逃难来的乡坤、富豪,开始大规模修建房屋。由于租界地皮有限,只能采用西方的连排式布局,将一个个传统的院落式单元连结起来。用现代的眼光看,就是典型的连排式别墅。租界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因此石库门房在门、窗的装饰上,充分吸收了西方建筑中的元素。尤其是大门的门楣,颇为地道的做成了西方古典山花式样,有弧形的山花,也有巴洛克式卷涡状山花等。门楣是用半圆形的石材雕刻后包套起来,宁波人就把这种包套称为“箍”。故而将石条“箍”门的建筑,称做“石箍门”。在沪语中,“箍”与“库”读音甚似,后来以讹传讹,将“石箍门”读写成了“石库门”。说的人多了,于是约定俗成,就把沪上老式弄堂建筑统称为“石库门”。
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也住石库门,在那十平米的房里,要住5-6个人。吃饭的桌子是折叠式的,晚上都要收起来,打地铺睡觉。当时的邻里关系特别好,每家每户的门都是敞开的,外出基本上也不锁。我们几个小孩,经常是从楼上这户串到楼下那户,仿佛这楼里的人,都是一家人。后来才知道,石库门的每个单元,设计时就是给一户人家住的。抗战暴发后,许多人都逃进了租界,住房逐渐紧张,每个单元就有几户人家同住,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七十二家房客”。
我们住的石库门,地处上海中心商业区,但由于石库门房吸取了中国传统高墙深院之格局,虽处闹市,但仍有闹中取静之感。当时,颇受卜居租界的江浙绅富们之欢迎。兴业路上的“一大”会址,就是典型的石库门房,去过的人也许会有切身之感。石库门一般为二层砖木结构房。受西方民居建筑影响,还有一个三层阁。最初其功能为储物间,不住人。“老虎窗”是石库门房的标志之一,也是三层阁房的窗户。其实,在石库门房中还有一个“二层阁”,住过的人都知道,它位于一楼客堂和二层楼房之间。“二层阁”的房间很矮,一般在1.6米左右,大人在里面行走都要弯腰,可小孩在这种空间内,感觉却很自如,稍大一点的,跳起来都能摸到屋顶,所以都很喜欢在那里玩,并给童年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的老上海,一提起这些阁层,都会有很多的回忆,并还会有很浓的阁楼情节。
石库门房有大有小,我见过最大的石库门就是我小时候读的学校。从外部看,这所房的石库门并不大,但门楣的雕装特别精致。房型格局也与所有石库门房相同,但规模大,房间多。就拿天井来讲,一般石库门的天井都在10至20平方米。可我们学校的那个天井,有篮球场那么大。另外前客堂也有一个小礼堂那么大。这处房改造成学校后,就将客堂打通,与天井连成一片,成了学校的操场。虽然这处石库门内的房间特别多,但当作学校,还是有点少,尤其是用作教室的房间很不够。所以一个教室有两个班共同使用,每天只需上半天的课。如果换到现在,好多小孩会高兴的晕过去。我是文革之初上小学的,那时的老师全靠边站,有个别老师还经常挂牌拿出来批。我们什么也搞不明白,但又觉得很正常。所有的课程都有高年级的辅导员代课。那时,上海小学实行六年制,辅导员都是六年级的小孩。但在我们的眼里,都觉得他们已经很大了。到了“复课闹革命”时,这些老师才开始逐渐进教室上课。
前几年,我专程去看过这处石库门房的小学,但大门紧锁,也就没能进去。听说,这套石库门房已成了文物。因为解放前,有许多大官僚、大商人,甚至一些流氓大亨,都曾在此居住过。至于具体是那些名人,还在考证中,如果那天作为文物景点对外开放时,就会有一些具体介绍。
石库门已成了上海民居的标志性建筑。前年,在钱币博览会上,看到了一枚全手工雕刻的上海石库门大铜章,是上币公司的一位老雕刻师精心雕制的,比起机雕大铜章,这枚铜章更为生动,它溶入了更多的沪上情怀。石库门已成了当下上海建筑的新宠儿,进住的人群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它已象征着一种社会地位,也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上海的时尚就是怀旧,怀旧的经典就是石库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