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童年往事》
有种情绪,我竭力去表达,却囿于词语贫乏和思绪本身的虚渺,结果总是苍白无力。小时候,生在农村,渴望长大,渴望摆脱山村,艳羡传说中的大都市。现在,终于走出来,远没有想象中的欣喜和好奇,却是越来越疲惫。穿梭
有种情绪,我竭力去表达,却囿于词语贫乏和思绪本身的虚渺,结果总是苍白无力。小时候,生在农村,渴望长大,渴望摆脱山村,艳羡传说中的大都市。现在,终于走出来,远没有想象中的欣喜和好奇,却是越来越疲惫。穿梭于都市的喧嚣,始终看不清他的真实,这些城市生硬地拒绝着我们。为留下一个浅浅痕迹,为减少一分陌生,终日行尸走肉地忙碌,却是还无休止的空虚。想回到孵化我的山村,想寻找久违的安宁,才发现一切都成过往。灵魂早以被污染,浮躁,虚妄,冷漠,恐怕再也无法适应那美丽的回忆。
繁华不接纳,安宁也将我抛弃,整日不着边际地漂浮,活着成沉睡不醒的梦。有朝一日,梦醒了,我的归宿在哪里?上帝给我一颗伊甸园的苹果,让我对人生有了幻想,却不给我幻想成真的魔力。所以我就这么固执追问自己,固执在寂静的夜里寻找,然后一个人喜怒哀乐。
回忆之所以成为回忆是因为它再不会在现实里重演了,不管我们是否乐意。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寻找一些类似的东西来自我安慰,譬如这部《童年往事》。
这是一部慢得惊人的电影,可以说侯孝贤所有的作品都是这个风格,大量长镜头、空镜头、画外音,琐碎的日常生活,没有冲突的故事。散文化的行走风格始终吊不起人们观看的欲望,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又使得电影真实到平淡无味。在无味中咀嚼出滋味,真是一件需要耐心和定力的事情。
其实也不需要耐心和定力,若有过相同的经历,便不去苛求它的表现形式,自然会融入其中,人性相通。若从不曾经历过这种生活,也无需强迫自己面对几乎无娱乐性的影片端坐两个小时,只为体验所谓的人生意义。人生不需要后天生硬体验,只要经历,意义自然就明了。
影片的情绪和画面一样,缓慢节制。即便是哀伤,也如同水墨画一般,清淡悠远。有时很怕看感情浓烈的影片,不忍又不由自主。不是当时被煽情撩拨到不能自己,泪流满面;就是过后,沉重悒郁,好一段
《童年往事》充满感情却不大肆宣泄,深情隐游于静默,令人欲说还休、欲罢不能,亲人间互爱,父子间沉默,青春期困惑,亲人离世,家庭窘迫,未可知的迷茫,谁没有过?谁又能说清?悲喜浅缓但真实,身陷其中,却不能形象清晰地描述出来。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或者说是一种感觉,至今也忘不掉。那是阳春三月,那年我上学前班(那时农村的学前班都归入小学)。学校座落在山里,来回总要走过一段山路。山里有一种茅草,三月时刚抽出嫩芽,可以吃。那天天气很好,晚霞染红西边天空,大片的山野、建筑都浸在金红里。我和其他小孩一同跟在一大群高年级学生后面,我们住的不远,大家都相互认识。高年级学生提议去深一点的山里采茅草芽。似乎这些大孩子之间还订立什么盟约,每次大家一起去活动,都限制人数。这次,他们中有几人有权带一个小孩过去。不知道为什么,其他小孩都被挑走,就剩我一个人。到现在,我依然想不通,也不大想去琢磨。
他们都高高兴兴去采茅草芽,我一人孤独地回家。我那天的心情依然无比清晰,有点悲伤,有点落寞,像是被抛弃了。不过,我没有哭。我在原地停了一会儿,看着他们走远,然后一边看着天边的夕阳,一边大踏步地往前走。竟有一种大侠一去不复返的独立、自豪、悲壮,后来每一次生病,我独自一人去医院,都情不自禁会生出这种感觉。若是现在,再经历那天被丢掉的遭遇,我肯定会在他们走后大哭一场。小时候,竟是那么坚强,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从此落下了一个毛病——自卑,我常常认为自己不受欢迎。这种感觉或深或浅,就像现在一样,真实却无从表达。
片中的男主角阿哈,从幼年到成人,在历经亲人离世和离散里,成长、成熟。父亲去世,他小学毕业,正值贪玩的年纪,懵懵懂懂,生离死别仅仅是一件悲伤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似乎没能为他烙上成熟的印记。哥哥当兵,姐姐北嫁,母亲又去世,他痛心地哭泣,生活这才突然真实逼近,家里只剩下婆婆,两个弟弟。告别童年,走进青春期,像很多男生一样,他默默很长时间,终于鼓足勇气向暗恋的女生告白,为她一句“考上大学再说吧”放弃报送军校,努力参加联考。最终联考失利,初恋跟着结束。婆婆老得不行,连粥都无法进食,在席上躺了整个夏天,有一天,她的手上爬满蚂蚁,阿哈和弟弟才知道现婆婆已经去世。收尸人移动婆婆僵硬的身体时,发现婆婆一边身体严重溃烂,斑斑的血迹粘在席上,连同收尸人轻蔑、责怪的眼神,一同成为他的童年的往事,成为他内疚的记忆。
即便是死亡,侯孝贤也没给我们一个汹涌发泄的机会。对于亲人的离世,真正的悲伤并非只聚集在那一段时光,而是绵延在细密的生活里,不经意间,一种影像,一声鸣叫,都能勾起疼痛。
童年往事,就这么流逝,也永远留下……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菊乃走向自由了吗
下一篇:网络小说-作家为何不要脸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