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沙河

漫步沙河

生绡散文2025-11-16 13:27:37
我漫步到沙河岸边,太阳刚刚越出地平线。日夜奔流不息的河水,掀起我内心的层层波澜,牵引出几年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屡屡情思……在沙河两岸的土地上,谁能记得清曾有过多少次保卫家园的战斗?更有谁能想得到这里曾
我漫步到沙河岸边,太阳刚刚越出地平线。日夜奔流不息的河水,掀起我内心的层层波澜,牵引出几年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屡屡情思……
在沙河两岸的土地上,谁能记得清曾有过多少次保卫家园的战斗?更有谁能想得到这里曾留下一位伟人少年时代的足迹呢?两岸的土地在作证,证明这里曾历尽沧桑;沙河水在诉说,诉说往昔峥嵘的岁月。
当年,十二岁的周恩来依依惜别养育他的故乡,随伯父来到刚刚遭到日俄侵略者蹂躏的关外,先在铁岭银岗书院(今银州镇第八小学)读书。同年秋,转入奉天省(今辽宁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今沈阳第六中学),在这里,度过他一生中不平凡的三年读书生活。
这其间,他利用假日,曾多次漫步沙河。我仿佛看到:这位英姿勃发的少年,步在软软的青草地上,与同窗谈今论古;我也仿佛看到:这位志向远大的少年,与好友登上云雾缭绕的烟龙山,听村人们讲述日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史……我忽发奇想:抑或是从这里,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发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风华正茂的少年走了,再也没有机会重游故地。他从这里出发,开始了新生活,进而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而又无尚荣光的革命之路,历尽艰难险阻,最后成为举世景仰的一代伟人。
晚年,周恩来在回忆这段生活时充满深情地说:那里风沙很大,磨炼了我的意志……我爱吃东北的高粱米……若不是在沈阳呆了三年,我也许和周家其他子弟一样,过着老守田园的生活。
基于此,我上面的推想或许不无道理?
漫步沙河,不见了往日的云烟,呈现在眼前的,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了:绿色的土地上,有人早起耕作了。再看沙河,万道霞光照射,水面泛起一层层鳞波。
岸边,是谁在撒网捕鱼?啊,原来是一位七十上下的老人。我走上前和老人搭话:“这么大岁数了,也不歇歇?”老人笑了笑,一边拉网,一边作答:“我闲不住啊。”如今,国泰民安,“中华之崛起”早已成为现实,老人也乐啊!于是我想:老人岂止在打鱼,其实是在打捞幸福。
别了老人,离开沙河,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周恩来这一代革命家为我们开创了基业,我们的父辈(当然包括捕鱼老人)用辛勤的汗水来建设它,我们晚辈后人怎样报效祖国,才心无愧呢?在甜水里长大的我们,是该好好想一想了。
太阳越升越高,也越来越亮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