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风乡俗拾趣

村风乡俗拾趣

棉茸茸散文2025-07-27 14:03:09
俗话说,三里地改规矩。一点儿没错。我老家在近郊,距离生活区只不过四五公里,可农村婚礼的村风乡俗却大相径庭。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参加侄儿的婚礼,感觉非常有趣,随手拈来几朵婚礼的浪花,与君共赏。多有讲究做被
俗话说,三里地改规矩。一点儿没错。我老家在近郊,距离生活区只不过四五公里,可农村婚礼的村风乡俗却大相径庭。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参加侄儿的婚礼,感觉非常有趣,随手拈来几朵婚礼的浪花,与君共赏。
多有讲究做被子。
为婚礼做被子有很多讲究。新娘的红被子要选百子图的上等丝绸被面。百子图横竖九十九个生动活泼的小孩,饱含子孙兴旺之意。新郎的绿被子要选百荷图的,意为新郎新娘百年合好。被子的数量显示着主人的富有,一般要做十二床之多。做被子要选在婚礼的当月,以双日或带九的日子为好。届时,在院子里搭上三四个大案板,请来四五十个有配偶的、儿女双全的针线高手,一齐上阵。有套棉花的、普被面儿的、穿针的、引线的,找不到地方的站一边有说有笑的,总之是热热闹闹的。红被子做好后,在被角留个口,放进黑豆芝麻之类的五谷杂粮和红枣。黑豆的黑,即老包,希望生下孩子当个清官;豆即斗,有除妖驱邪之意;红枣谐早生贵子之意。这些陈规旧俗并不是迷信,它集中反映了人们渴求平安吉祥、祈求国泰民安的一种愿望。
 妙趣横生写喜联。
 我家族中一位长者,学历不高,但他不仅字写得龙飞凤舞,潇洒自如,自成体系,编出的喜联也有独特的乡村风味,真有点是“映日荷花别样红”。例如:大门口的对子是“喜有香车接淑女,鞭炮齐鸣迎佳宾。”这对子对仗虽不太工稳,短短两句话却把热闹的婚礼场面写活了。洞房门口:“喜今日洞房花烛,望来年宝宝逗人。”言简意明,这是大家对新人早生贵子寄托着殷切期望和祝福。公婆门口:“喜见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这个对子构思非常精妙,虚实恰当,联想自然,对仗工整。喜见对笑看;红梅对绿竹;又对多;结子对生孙。配房门口:“计划生育硬国策,优生优育树新风。”揭示了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之间的辨证关系。厨房门口:“街坊邻居来帮忙,欢天喜地娶新娘。”这顺口溜似的队子,使我想起古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句。这朴实自然的语句,真切坦率的风格,更有感人的力量。这位长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处事心态,也的却使人顿生敬慕之情。
 轰轰烈烈大锅饭
 乡村婚礼一般延续五六天时间,前三天是准备时间。在房顶上安个大喇叭,喇叭一唱,村里人如果没有什么过节儿,都会放下自己手中的活计不请自到。男的掌主厨,女的打下手。大锅一支,早上豆沫中午面条,晚上面筋汤。头几天是自做自吃。开饭时,锅台周围能站七八个人同时盛饭。厨师一喊捞面条,大家从四面八方似潮水般的涌向锅台,二百多人把个大锅包围得水泄不通,这时候可是湿鸡儿上南岸——各顾各。平时常下厨房的干净利索,捞满就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儿,这会儿就惨了,出尽了洋像。看他:站在锅台边,身子向前探得象龙虾,伸着脖子瞪着眼,嘴里不住地呼——呼——地吹着锅面上的热气。一捞一滑,筷子硬是不听使唤。好不容易捞到碗边的面条,手稍一缓劲儿,面条“哧溜”一声又滑到锅里,滚烫的面汤溅起朵朵浪花,落到胳膊上烫得直咧嘴。眼巴巴的看着面条捞不到碗里,吃不到嘴里。这会儿后边的人急得只跺脚:“怎么啦哥门儿?快点儿,看你那笨劲儿,比笨笨熊还笨哪!”“哗”的一片笑声。这边还没吃到嘴里,那边第二轮又上来了。喝面筋汤豆沫也有窍门。会盛饭的手拿大勺在锅面上轻轻一撇,千刀酥,肉丸子要啥有啥;不会的以为好吃的在锅底,就使劲往下挖,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喝稀糊涂的份儿。这正是:纸上谈兵总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啊。
其实我的老家既不贫穷也不落后,别墅豪宅、高档轿车比比皆是。钟情于大锅饭是想随个分子,凑个热闹。彼此相互捧捧场,和谐街坊邻居之间的关系。
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
婚礼那天,良辰一到,鞭炮齐鸣,墩子鼓四大扇开道,秧歌队花枝招展扭起来,音乐队威风凛凛吹起来。新娘挽着新郎,浓妆艳抹,相依相偎。娶客送客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着装摩登,个个精神十足,迈着矫健的步伐,展示着自己的风采。近二十辆同一颜色、同一款式的轿车,贴着大红喜字,一字形排开,随着上百人的迎亲队伍缓缓而行。鞭炮声、鼓号声震耳欲聋,整个村庄沸腾起来了……
 从老家回来,我一直在思索着一个问题:为何乡村婚礼这般繁琐、阔气。直到此时,我才茅赛顿开,突然领悟到:人生大笑有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些村风乡俗繁琐一好,阔气排场一罢,这不反映了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农民富起来的精神状态吗?这不充分展示了华夏子孙的生命活力吗?这不象征着中华民族和谐社会、和睦相邻的传统美德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