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谢的花朵

凋谢的花朵

悚戴散文2025-10-07 13:22:58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谨以此文悼念那些在战争逝去的少年儿童,那些曾经美丽,稚嫩的生命……凋谢的花朵69年前的深秋,一个寒冷的日子,山西省沁源县山区,山沟里一片空旷的河滩地。有一位中年妇女正伏在河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谨以此文悼念那些在战争逝去的少年儿童,那些曾经美丽,稚嫩的生命……
凋谢的花朵
69年前的深秋,一个寒冷的日子,山西省沁源县山区,山沟里一片空旷的河滩地。有一位中年妇女正伏在河岸边放声恸哭。河面上刮来的冷风吹透她的衣衫,吹起她斑白的鬓发,她悲怆的哭声在天地、山水间回荡……大地为之动容,河水也为之呜咽!这是一位悲痛的母亲正在哀哭她的女儿们。她刚失去了最后一个女儿,也是她仅存的女儿。
这位母亲曾拥有三个花朵般的女儿。一个14岁,一个9岁,一个4岁,这也是她们活在这个人世间的最终年龄。她们出生在战火纷飞,苦难深重的年代,没吃过几顿好饭,有时还要饿肚子,也未曾穿过一件好衣裳。她们还没真正享受到人生的欢乐和幸福,甚至连一张像片都没留下,就被那残酷的战争夺去稚嫩的生命。美丽的花蕾还未绽放,就在狂风暴雨的摧残下凋零了。
母亲痛不欲生,她无法挽回女儿们鲜活的生命,她只想跳入河中,随波而去,去追寻她三个可爱的女儿……这个真实而惨痛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人民正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最艰苦卓绝的年代(1942年)。那位失去女儿的中年母亲是我慈爱的祖母,三位不幸早逝的女孩儿,是我从未谋面的姑姑。
我是奶奶带大的,从打我记事起,她就经常握着我的手,给我讲三个姑姑的故事。奶奶讲述时语气平静,也没有眼泪,但从她那凄然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那曾经经历过的巨大创痛,那无法言说的深度哀伤,已深深地埋入她的内心了。
我握着奶奶的手,抚摸着她左手上被折断的无名指,那血脉相连的伤痛就像通电一样,沿着她的手传导到我的手上,传流到全身,直达心里……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印在脑海里,融入血液中,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我那从未见过的三位姑姑,我写下你们短暂而苦难的人生故事。
一、大姑姑
大姑姑去世时只有14岁。那是个漂亮、勤快、能干、孝顺又懂事的女孩。奶奶曾夸大姑:大眼睛,花眼皮(双眼皮),浓密黑亮的头发,梳一根长长的辫子。家里的活样样干得利利索索,还误不了玩儿。是个好女子(家乡人对女儿的称呼)。
奶奶曾对我说过:她生三姑的时候,二姑还小,爷爷每天要到私塾里去教课,养家糊口。伺候娘坐月子,照顾小妹妹,给全家人做饭,料理家务活,全由这个十一岁的女孩承担起来。
她每天要给坐月子的母亲熬五顿小米汤。(家乡的小米有名,名曰:沁州黄。家乡的风俗:女人生产坐月子,只喝小米汤。奶奶说:月子里喝小米汤,饿得前心贴后心)。除此,她还要给父亲,哥哥,做三顿饭。推碾子,挑水,洗涮、拾柴,还误不了玩耍。
这个出色的女孩儿,邻家的女孩们都喜欢找她玩踢毽子。我想象不出那个年代的女孩们除了踢毽子外,还在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一个秀美的女孩,乌黑的头发,梳着一根美丽的长辫,辫梢上系着鲜红的头绳。她干完家里的活,走出家门,和来找她玩的女孩们兴高采烈地说笑着,她们相互追逐,打闹玩耍……大姑她灵巧地踢着毽子,神采飞扬。随着脚起脚落,鸡毛毽子上下翻飞,经久不落。长辫随着节奏在背后扭动,红头绳像蝴蝶在飞舞…...
童年的欢乐应属于每一个孩子,可是对于生长在那个年月孩子们,属于他们的纯真而短暂的欢乐,也被日寇的铁蹄踏破了。。
人说山西好地方。家乡沁源县城在抗战前是个繁华兴旺的城镇,有着富饶美丽的沃野,可以闻见青草的气息。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淳朴而简单的日子。
此时,1939年,抗日的烽火已燃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我的父亲是祖父母唯一的儿子。他年仅12岁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先锋决死队。(有关我父亲的故事,将在另外的篇章中讲述)本来大姑也可以和她的哥哥一起加入抗日队伍。但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要协助母亲照顾小妹妹,并承担起一些家务活,这个11岁女孩就留下来了。很多年以后,我父亲说起这事,遗憾地叹息道:“我当时把你大姑带出来参加工作就好了,她也不会那么早早地就去了。”
1941年,日本侵略军入侵并占领了沁源县城。日军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我家在城关原有的三间平房,就是那时被日本鬼子烧掉了,留下一片废墟,以后再未修盖起来。
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号召老百姓不当亡国奴。在抗日政府的有序安排下,全县的老百姓离开自己的家园,抛下自己的财产,上山入野,到山沟里安家,给日本侵略军留下一座空城、“死城”。誓死也不向敌人投降,不当汉奸。沁源人在山上坚持了二年半的时间,与日伪军展开斗争,直到赶走了敌人。这就是家乡当年有名的“二年半”,也是家乡人引以为自豪的“二年半”。老一辈的家乡人都经历过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当年,老百姓上山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困苦。家乡人民为了抗战的胜利做出很大贡献,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和代价。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年幼的孩子们。我的三个姑姑都是陆续死于二年半期间。
祖父母带着三个姑姑上山后,他们和其他难民一样,过着艰苦的日子。在山上一待就是两年半。山上物质奇缺,粮食很少,没有房住,就住在山沟里或山洞中。冬天到来了,寒冷和饥饿像野兽一样凶猛地向难民们袭来。
有一年冬季来临前,抗日政府给上山的难民们发放了白布做御寒的衣物。总不能穿白色的衣服吧,奶奶在山上找到一种野生的植物,它在夏天里开着蓝色的小花,茎秆中充满着深蓝色的汁液。她采摘了许多这种植物,挤出蓝色汁液当染料,一点点地把白布染成蓝色,做成冬衣。夏天把棉衣里的棉花瓤子掏出,做成单衣穿,冬天时再把棉花充填回去。
即使是过这种艰难的日子,奶奶也能挺得住!但是她万万没想到,一个残酷而不幸的打击,即将降临到她头上。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大姑姑病倒了。她已病了几天了,她躺在“床”上,那“床”是在山洞冰冷、潮湿的地面上,用麦草铺成的地铺。
大姑发着高烧,满面通红,嘴唇干裂,,全身烧的如同火炭一般。神智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奶奶用凉水浸湿了布敷在她滚烫的额头,给她喂水喝。除此之外,她没有任何办法来缓解女儿的病痛。山上况且连吃的东西都没有,更没有医生和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