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的寂寞

炮台的寂寞

志趣散文2025-11-22 10:46:48
秋天的海风,有些平静,海浪,也波澜不惊。厦门,潮湿而有些阴郁的天空,低垂着,就连轮渡码头,也一扫往日熙攘的喧闹。在胡里山炮台,我拾阶而上,脚步有些沉重而缓慢。这镌刻着历史的古迹,总能让人想起过往,无论
秋天的海风,有些平静,海浪,也波澜不惊。
厦门,潮湿而有些阴郁的天空,低垂着,就连轮渡码头,也一扫往日熙攘的喧闹。
在胡里山炮台,我拾阶而上,脚步有些沉重而缓慢。这镌刻着历史的古迹,总能让人想起过往,无论是欣喜,还是忧伤。
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20年(1894年),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为了建造它,两任浙闽总督历尽艰难,几经波折,终于竣工。
炮台上最著名的是1893年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一门28生(280mm)克虏伯大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达16000米(最远射程19760米),花了白银10万两才购得。如今,这座大炮依然威武地伫立在海岸边,眺望着祖国蓝色的国土,作为象征,保卫着一方平安。
在这里,1900年8月,曾发生“厦门事件”,日军通过制造火灾,以东本愿寺被焚为借口,公然派兵登陆厦门。此时,炮台官兵立即进入备战状态,掉转炮口,对准鼓浪屿海面的日舰和日本领事馆,最后迫使日军撤兵回舰,胡里山炮台显示了它的神威。
而究竟为何要修建这座炮台呢?缘起于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一度攻陷厦门岛,特别是1841年发生的“抗英保卫战”,以石壁炮台为代表的厦港要塞,被坚船利炮的英军,20分钟不到,就给摧毁攻占,给有识之士而清醒的国人以刻骨铭心的记忆,加强东南沿海防务,便成为当时洋务派极力要向朝廷启奏的国防重计。
我看着石碑上的介绍,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列强林立而万马齐喑的年代,耳边是隆隆的炮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腔热血守卫国土但又无力回天将士们的怒吼声……
胡里山炮台,代表着厦门市花的三角梅,遍布角落,红彤彤开得正艳,园子里的绿植,枝繁叶茂,一派生机,而让人称奇的,是海边一株大榕树,它的根系太发达了,一簇簇,或粗,或细,或古老,或年轻,既固守,又延伸,它们深深地扎向大地,让自己的生长半径不断地延长,从岸上,几乎到了海边,看来,只要团结一心,“独木也能成林”。
我想起了有一次去青海西宁讲课,在所住酒店,看到大堂墙壁上一巨幅的蜿蜒长城,耸立在崇山峻岭间,可我认为,真正的长城,应该在老百姓心目当中,当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一致对外时,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长城,当然,我们需要汲取养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为中用,犹如那棵古榕,努力长成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
我在海边踱着步,沉思着,看远方浩瀚的海,看来往繁忙的船,岸边,是川流不息的车流,回头又看着这古老的炮台,看着它的斑驳与寂寞,想着往昔那悲壮的歌。
厦门是一个融汇着古老与现代,光荣与耻辱的城市,胡里山炮台,则是它的缩影。回望炮台,我多么希望,历史的硝烟战火永远消弭,多灾多难而又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能够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5年9月20日厦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