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普及文化教育的底蕴

什么是普及文化教育的底蕴

兴文偃武杂文2025-12-09 15:52:55
在县里的函授站读本科,是成人教育的一大怪点。普及文化教育不能走另一种极端。教育与学习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途径。但文凭的滥发,也会导致国人对文凭的轻视。同时也会导致国人对文化知识的轻视。这样的普及教育可
在县里的函授站读本科,是成人教育的一大怪点。
普及文化教育不能走另一种极端。教育与学习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途径。但文凭的滥发,也会导致国人对文凭的轻视。同时也会导致国人对文化知识的轻视。这样的普及教育可能得到另外一种相反的结果。
文凭,是文化知识等级与层次的证明,是一个硬件指标。你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却持有这样的文化等级与层次证明,就会变成“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名不符实。
用人单位一律要求本科,各行各业都在向本科看齐,也不符合现实。
高、中、低档次人才的正梯形有机配合与组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所在,它更能有效地推动一个单位的业绩与创造力。
酒店招收服务员,也要求本科,或者说辛辛苦苦读许多年的大学,却只当一名酒店服务员,对个人而言,所有的辛苦与努力都是一种白费。对国家而言,无疑是一种浪费。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被取消,这无凝是由于用人招工的一种不正常现象造成的。
真正的本科生,应当是一种革新与创新型人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研究型人才,要把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必须有一大批懂技术、业务精湛的中等级技术人才甚至低等级技术人才去具体付诸实施才能实现。大家都是本科生了,大家都是研究型人才了,谁去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当然人人都达到本科水平,无疑是一种文化教育的理想追求,但却是脱离现实实际的,它会使这个水平等级含有许多水份,不贬滥竽充数者。
从教育与学习来讲,实际就是对人的一种后天补救。但人的先天却是生来就有差别的,我们虽然不能说“生而知之”,但人有天生的质地差别,却是不能否认的,聪、愚就是这种表现。比如布料,我们只有用一块好布料,才能做成漂亮衣服,拿一块差布料,你是无论如何也做不成漂亮衣服的,教育与学习也是如此。
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事物,文凭与文化知识只是素质诸多因素一个方面的因素,不见得持有本科文凭,你的素质就一定高了,没有文凭也不见得这个人的素质就一定低。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应当通过工作实践、社会实践、才能作出对某个人的正确评价。
野花不见得就开得比家花差,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认园丁的价值。否认教育与学习。
普及教育,是应当和必要的,只是在教育的层次要求上,不能走向极端的另一面,一个有能力的人,如果有文化知识,或者具备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他就会如虎添翼,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与扩展,一个人能力较差的人,通过后天的补救,也会提高他的能力档次。教育与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此。
一个人,永远需要学习,这是不容否定的,但在校园的学习时间,应当因人而异,没有必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本科人才。同时,这种想法与努力是不现实的,也是徒劳的。
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一辈子只是在学校读书,那他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普及教育,应当是高初中以下的普及,这个普及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种普及很现实,也很需要。是基本文化知识的培养。
一个人,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不认识本国的文字,不会写基本的文章,不懂得基本的算术,说他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文凭不能滥发,才会显出他的珍贵,将文凭发给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真正体现文凭的价值。才会得到社会应有的公认与尊重,过份地在招工用人上强调文凭,而忽视实际工作能力与特长,将会造成知识崇拜的盲目性与盲从性,使教育得到与宗旨相违背的反结果。
不应当把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普及的出发点,因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需要的基本素质高,时间长,费用多,花的气力大。
快速地培养一大批中等级的、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重点地培养少数特别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将是一个国家得以迅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函授成了大学用以找钱的途径,函授生只要做几次作业、抄一篇论文,就成本科了,可见这文凭的价值。
自考是对自学成才者的一种补救,如能加强管理,是可行的。但函授与开办分校或联合办校的方式,是绝对不可行的,它会降低教育质量,降低文凭的价值。
把本科文凭设为所有行业与部门招工、提薪、晋级、提拔的考核门栏,有失它的合理性,它会使我们的文化价值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会使某些人挖空心思弄文凭,这违背了教育的目的与宗旨。某国出现高级干部涉嫌假文凭案,就是一个大笑话。
标签
相关文章